】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讓更多技能勞動者成為中等收入群體
http://www.CRNTT.com   2022-06-07 08:37:08


  中評社北京6月7日電/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衡量共同富裕的指標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指標之一是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足夠大,占比足夠高。因此,要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必須在發展中不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比重。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技術工人也是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大技能人才培養力度,提高技術工人工資待遇,吸引更多高素質人才加入技術工人隊伍。”為此,要深化改革,暢通渠道,精準施策,使更多技能勞動者成為中等收入群體,為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奠定更為牢靠的基礎。

  技能勞動者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

  工人日報發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全總工會理論和勞動關係智庫專家賴德勝文章表示,經濟增長具有階段性,不同階段經濟增長面臨的約束條件不同,其驅動力也不一樣。長期以來,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成為“世界工廠”,這使得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禀賦優勢得以發揮,獲得了相當多的“人口紅利”,實現了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人均收入不斷提高。但也帶來一些問題,比如資源損耗較多,環境污染較嚴重,收入差距較大等。進入新發展階段,經濟增長的國內外環境都發生了重要變化,因此,要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其中,創新被放在了核心位置,要加強自主創新,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經濟增長要從要素投入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創新需要大力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同時,創新也需要數以億計的技能勞動者,提高從圖紙到產品的轉換質量,打通產品生產過程的“最後一厘米”。技能勞動者是支撐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也是促進中國製造和服務邁向中高端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培養好、使用好技能勞動者,使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實現科技強國和高質量發展。

  經過多年努力,中國技能勞動者已超過2億人,占就業人口總量的26%,其中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占技能人才總量的28%。但這一數據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中國技能勞動者特別是高技能勞動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居高不下,製造業技術技能人才求人倍率更是高達2,這制約著很多企業發展,也制約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為此,必須擴大技能勞動者的供給,根據《“十四五”職業技能培訓規劃》,“十四五”時期,中國將新增技術技能人才4000萬人以上,其中高技能人才達到800萬人以上。

  雖然國家需要,市場需要,但很多年輕人卻不願意上職業院校和技工學校,不願意成為技能勞動者。造成這種供需反差的原因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技能勞動者的待遇偏低,向上流動的渠道不夠暢通。因此,要推動更多技能勞動者成為中等收入群體,使他們過上更加體面的生活,更好體現技能勞動、技能創造的價值。若此,中國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也將會有明顯提高。

  暢通技能勞動者成為中等收入群體的途徑

  文章稱,技能勞動者身懷技能,有技能者能行走天下。但天下路並不總是平坦,甚至還有溝壑阻隔。我們要不斷深化改革,逢山開道,遇水架橋,為技能勞動者成為中等收入群體提供更多更暢通的途徑。

  一是培養更多技能勞動者。要為年輕人提供更多技能習得和提升的機會,使更多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習得技能的途徑主要有四,即學校教育、師傅帶徒弟、培訓和幹中學,這四種途徑各有優勢及其功能。學校教育主要是職業教育,這是當今社會規模化培養技能勞動者的主要途徑。中國剛修訂職業教育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將進入新階段。學徒制曾經被視為只適用於部分行業的部分勞動者,並一度被忽視,但在今天,學徒制重新得到重視,很多企業採用學徒制幫助新進勞動者更快掌握工作所需技能,適用崗位角色。培訓是保證技能勞動者保持技能與時俱進的主要途徑,特別是在數字經濟加速發展的時代,從業者如何掌握數字技能,培訓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幹中學是技能勞動者不斷成長的必由之路,通過幹中學所獲得的提升既有編碼知識,更有非編碼知識,甚至很多是屬於解決問題的訣竅,實際上,很多“大國工匠”都是在幹中學過程中成長起來的。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