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共建共享,讓農民生活更美好
http://www.CRNTT.com   2022-06-17 16:12:06


  中評社北京6月17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農民盼什麼,鄉村建什麼,好事辦到鄉親們心坎上

  山接山,峽套峽,彎連彎,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雁落坪村藏在大山深處。

  “修通出村路,連上高速網,人氣帶來財氣,幹事底氣足了。”村民張其海感慨,“山上栽核桃林,樹下種中藥材,外地客商開著貨車能直接到田頭收貨,銷路不愁,每畝收入超萬元。”

  曾幾何時,斷頭路困擾著小山村。雁落坪村對面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東縣,彎彎山路,延伸到村裡戛然而止。“二級公路、高速路口都在人家地界裡,咱只能隔山望路。”張其海回憶。

  說起出行難,張其海記憶猶新,“為了把中藥材運到高速路口,村民肩挑背扛幾十斤的麻袋,一步步攀山路,大家夥兒就盼著能通路!”

  “村民呼聲大,咱得下大力氣想辦法。”村主任鄧弘說。村裡申報項目,積極爭取資金支持。宜昌市與恩施州相關部門專題協商、攜手推進,過去“三不管”變成如今“合力管”。“打通‘最後一公里’,開車半小時就能上高速。”鄧弘說起變化,“以前去縣城,得兜個大圈子,少說4小時。現在路程縮短到兩個多小時,村民看病上學、購買農資,都方便多了。”

  農村道路不斷升級。“連接鄉鎮集市的路拓寬到了4.5米,錯車容易了。一條環村路連起各村組,村民串門辦事少走回頭路。路面硬化了,不再是‘晴天土雨天泥’。不少村民購置了小汽車、摩托車。”鄧弘介紹。

  鄉村建設,要聚焦民生期盼精準發力。各地以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為重點,修產業路、通天然氣、通自來水,讓村民生活更上一層樓。目前我國具備條件的建制村100%實現通硬化路、通客車、通郵路,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84%,現有行政村已實現村村通寬帶。

  鄉村建設,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各地從實際出發,堅持數量服從質量,因地制宜補短板,讓農民實實在在受益。

  大山深處,撥開密密草叢,一泓山泉水映入眼簾,村支書龔興周掬起一捧,激動地喊起來,“找到新水源了!”

  群山環抱的湖北省鶴峰縣唐家村,飲水安全曾是難題。村裡的管水員江明知感受深切:“供水工程水源不太穩定,到了冬天,村裡只能在固定時間段集中供水。”

  短板咋補?“山高人稀,搞分散式、聯戶式供水。”龔興周聽村裡老人說,對面山裡有泉水,和村幹部們一趟趟往深山裡跑。

  找到水源,還得引到村裡頭。建攔水壩、清水池、蓄水池、鋪管網……村裡建設分散式供水工程。“我們根據村民居住分布情況,三個水源互補,聯戶取水,實現安全水全覆蓋。”龔興周介紹。

  “廣大農村千差萬別,鄉村建設要順應鄉村發展規律,合理安排村莊建設時序,同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特別要防止出現急於求成、機械照搬現象,這樣才能真正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西南大學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潘家恩說。

  問需於民,問計於民,鄉村建設尊重農民意願

  鮮紅的三角梅爬滿白墻,古樸木橋橫臥潺潺流水,嶄新瀝青路伸向遠方。四川省丹棱縣齊樂鎮龍灘社區龍橘巷面貌煥然一新。

  看著設計藍圖變成美麗家園,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鄉村規劃師李國銳激動地說:“鄉村咋樣建,不是在辦公室想出來的,而是和鄉親們一起商量出來的。”

  李國銳還記得剛開始拿出設計方案時,村民們並不買賬。村民謝天分想留下門口的葡萄樹:“栽了好些年,又能乘涼,又能結果,砍了多可惜。”原來設計方案打算種銀杏樹。不少村民提出意見:“銀杏好看,可落葉多,掃起來麻煩”。

  廣泛聽民聲,規劃接地氣。“環境如何美化,村民最有發言權。”李國銳和團隊成員充分收集村民意見,修改了方案。謝天分家門口建起別致葡萄架,打造“微景觀”。路邊樹改種成黃花風鈴木,春黃秋綠,落葉還少。

  改善人居環境,污水處理是老大難。“我們根據村子地形特點,設計人工濕地處理池。”設計團隊挨家挨戶講政策。“政府出技術、有補貼,大家再出把力,就能讓污水有去處,再也見不到污水橫流。”李國銳說,“把道理講透了,村民打心眼兒裡願意接受。”目前龍灘社區建設的濕地池達897座,覆蓋比例達83%。

  鄉村建設,關鍵要尊重農民意願。農民有哪些需求?能不能及時落地?各地探索了不少新辦法,以村民代表會議、村民議事會、村民理事會等形式,引導農民全程參與鄉村建設。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