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國經濟面面觀
http://www.CRNTT.com   2022-04-18 09:44:54


 
  看“基本面”:形勢複雜多變,長期向好發展趨勢會不會改變?

  4月14日,沈陽“重啟”第二天,華晨寶馬就發布重磅消息,大東工廠產品升級項目正式開業。

  3月底,寶馬集團宣布在中國市場推出全新BMW X5車型。2月,這家跨國公司通過增資279億元人民幣的方式,將其在華晨寶馬的股權占比由50%提升至75%,並將與中國合作夥伴的合作期延長至2040年。

  看好中國的並不只有寶馬。

  德國科技公司賀利氏今年正抓緊在中國多地推進總投資約2億美元的近10個項目。公司大中華區總裁艾周平說,雖然疫情封控管理對企業的短期生產經營活動會有影響,但有信心戰勝疫情、持續發展。

  投資通常考慮的是中長期因素。無論是持續增資,還是全新布局,外資動向的背後,透露出他們對中國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的堅定信心。

  在去年吸引外資首破1萬億元人民幣基礎上,今年一季度,全國實際使用外資3798.7億元,實現同比25.6%的高增長。同期中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分別增長23.4%、60.7%和21.9%;全國有21個省(區、市)實際使用外資實現兩位數以上增長。全面、均衡的良好引資態勢,印證全球資本對中國市場的長期看好。

  今天的中國,是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超4億中等收入群體、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的超大規模市場的經濟大國——

  4月15日,第131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線上開幕,吸引境內外參展企業約2.55萬家,2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採購商線上參會。

  本屆廣交會上,超290萬件展品亮相,其中新品超90萬件、綠色低碳展品超48萬件,均創歷史新高。

  以廣交會為觀察窗口,世界市場和世界工廠魅力不減。

  伴隨著成為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全球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中國每年進口商品和服務約2.5萬億美元,成為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

  “推動教育培訓、醫療健康、養老托育、文旅體育等消費提質擴容”“培育新型消費,發展信息消費、數字消費、綠色消費,鼓勵定制、體驗、智能、時尚消費等新模式新業態發展”……“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為超大規模市場勾勒美好前景。

  4月10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發布,提出加快建設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全面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

  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同頻共振,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向縱深推進,國內國際市場往來互動……超大規模市場潛力不斷釋放,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激發出強勁持久的增長動能。

  今天的中國,是一個產業體系完備、基礎設施完善、創新動能持續釋放的經濟大國——

  在重慶一家汽車變速器製造企業,技術圖紙直接傳輸到供應商生產線上;在山西新元煤礦,華為和中國移動開發的地下5G網絡,通過遠程控制地下深處的隧道掘進設備;北京的醫生通過智能醫學平台,為遠在寧夏的患者會診……

  今天的中國,數據、技術等要素潛能不斷釋放。中國2020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7.8%,到2025年這一比重預計提高到10%。2021年,中國國家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

  新的要素優勢加快培育,傳統要素比較優勢長期存在。
  從勞動力要素看,中國8.8億勞動年齡人口,人口平均年齡38.8歲;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超過2.18億人,人口紅利依然存在。經過多年努力,資本要素從短缺變為寬裕,土地要素依然具有優勢。2021年,全社會研發投入達2.79萬億元,相當於一個重慶的經濟總量,與GDP之比超過2.4%。

  這是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能夠製造世界上大多數工業產品,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首位的製造業大國;

  這是一個擁有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擁有世界級港口群、240多個民用運輸機場,縱橫成網、互聯互通的“流動中國”;

  這是一個建成全球規模最大5G獨立組網網絡、全球最大的光纖網絡,工業互聯網加快構建的“數字中國”……

  1985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英特爾分享了中國發展帶來的巨大機遇。“完善的基礎設施、完整的產業鏈、大批技能成熟的產業人才,政府對創新的大力扶持,中國消費者對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的熱情,進一步增強我們在中國發展的信心。”英特爾公司前中國區總裁楊旭說。

  今天的中國,是一個改革開放動力強勁、制度優勢不斷釋放的經濟大國——

  疫情持續兩年多,在這場艱苦卓絕的歷史大考中,中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經受住“壓力測試”:

  危難時刻,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迎難而上,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成為構築共克時艱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

  兩年多時間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沉著應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領先地位,確保了億萬人民的生命安全,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世界衛生組織衛生緊急項目執行主任邁克爾·瑞安近期積極評價中國應對疫情的防控措施,認為這些措施保證了極低的發病率、死亡率和住院率,以及社會、經濟的平穩運行。

  百年變局叠加世紀疫情,風險挑戰之嚴峻前所未有。中國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應對壓力和挑戰。

  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持續放寬外資准入、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加強產權保護……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有持續快速發展積累的堅實基礎”“有長期穩定的社會環境”“有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

  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作出“五個必由之路”重大論斷的同時,提出並闡明我國發展仍具有的“五個戰略性有利條件”。

  堅持“五個必由之路”,把握好“五個戰略性有利條件”,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時與勢始終在我們一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