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化解三重壓力 穩中求進實現高質量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22-04-14 08:22:55


 
  2.化解三重壓力的思路與方向

  文章認為,總的看,需求收縮可能引發總量問題,供給衝擊可能引發結構問題,預期轉弱可能引發信心問題,三者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影響。化解三重壓力,不僅要考慮短期政策、單項政策,而且要研究中長期、綜合性的政策舉措。

  從短期看,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加強宏觀預期管理為導向,把擴大總需求與改善供給相結合。適當加大宏觀調控政策力度,強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使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注重提升積極財政政策效能,加強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協同支持基層發展的作用,用好政府投資資金,擴大有效投資,充分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加大穩健貨幣政策實施力度,加強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功能,更有力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引導資金更多流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擴大普惠金融覆蓋面,增強金融為中小微企業服務的功能。

  從中長期看,要把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結合起來,綜合實施化解三重壓力的根本性政策,特別是應通過推動形成新發展格局,為化解三重壓力創造有利條件。

  一是促進國內大循環。堅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挖掘國內超大規模市場需求潛力,促進城鄉居民消費升級和擴大消費,推動投資與消費互動、內需與外需協調增長,拓展新的市場空間,改變需求收縮趨勢。

  二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依托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提升高水平自立自強能力。堅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以高水平開放倒逼深層次改革。加快建設立足國內、面向全球的開放式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和高新技術產業升級,提高產業鏈科技化現代化水平,提升高技術設備和核心部件國產化率,增強供應鏈的穩定性和靈活性,不斷增強應對外部衝擊的能力。

  三是著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增強市場主體投資發展信心。把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舉措擴展到經濟運行的重要領域,加快完善覆蓋全國的一體化市場體系,暢通要素流動、產業運行和市場循環,打通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的堵點。加強宏觀經濟預期管理,及時引導市場走勢和企業行為,注重調動投資者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提升穩定和引導市場預期的水平。

  3.有效化解三重壓力需要打好政策組合拳

  文章提出,把擴大內需穩增長與推動高質量發展有機結合,設計一些相互配合的中長期政策措施。

  一是持續增加低收入居民收入,拓展消費需求增長空間。從中長期看,改變需求收縮的趨勢,政策重點應主要放在提振消費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消費增長,尤其是削弱了低收入居民的消費能力,因此需要繼續圍繞提高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進行政策設計,比如,可以探索對低收入水平的城鄉居民發放消費券,提振居民消費信心和消費願望,以消費帶動投資,進一步提高企業投資發展信心。

  二是全面推動製造業數字技術改造,提升應對供給衝擊的能力。需求收縮導致製造業產能過剩,供給衝擊主要發生在製造業部門,綜合解決問題的一條重要路徑是加快推動製造業的數字技術改造,這可以實現兩個方面的效果:一方面改善和提高供給質量,更好適應消費和產業升級的趨勢;另一方面加快產業鏈補短板,加強自主創新,攻關核心技術,改進關鍵製造,可以增強化解供給衝擊的能力。全面推動製造業數字技術改造包括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以及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國家政策給予大力支持。比如,可以通過政府貼息等方式,引導金融機構為製造業企業擴大數字技改投資提供金融服務。

  三是通過中長期減稅政策規劃來引導、穩定和增強市場預期。近幾年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減稅降費的政策措施,基本上採取的是逐步加大幅度的方式。但根據筆者的問卷調查,多數企業希望落實好減稅政策並適當加大力度。因此,在市場出現預期轉弱的情況下,需要研究進一步降稅的可能空間,設計能夠有效發揮減稅政策作用的方案,在穩定企業經營發展的基礎上,激勵更多企業增強發展信心、擴大長期投資。比如,研究測算在中長期激勵社會投資的最佳稅率區間;繼續降低實體企業的總體稅率,最大限度降低中小微企業稅率和個體工商戶稅負,重在促進投資創業和就業;確定並發布未來保持低稅率的時間,減少政策不確定性,引導和穩定市場預期,增強企業投資發展信心。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