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一座博物館的彈性擴容
http://www.CRNTT.com   2022-04-07 08:51:00


圖①:“良辰美景”古琴演出。 圖②:恭王府博物館一隅。 圖③:“良辰美景”昆曲演出。 (來源:恭王府博物館供圖)
  中評社北京4月7日電/據人民日報報道,一座占地約6萬平方米的博物館,文化影響力可以輻射多大空間?近年來,建立在恭王府遺址基礎上的恭王府博物館,通過建設社區博物館、舉辦系列非遺展覽、開發“大文創”等實踐,打造活態文化空間,實現博物館的彈性擴容,積極探索文化遺產創新保護、活化利用的發展新路徑。

  4月,北京什刹海邊,恭王府博物館裡春意盎然。

  恭王府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是現存清代規模最大的王府建築群。如今,建立在恭王府遺址基礎上的恭王府博物館吸引著來來往往的參觀者。

  近年來,恭王府博物館圍繞“平安恭博、學術恭博、數字恭博、公眾恭博”的建設目標,以研究為基礎,挖掘文化內涵,打造活態文化空間,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建設社區博物館,融入周邊居民生活

  在近100年的歷史變遷中,恭王府形成了前府邸、後花園,占地約6萬平方米的建築格局。近年來,恭王府博物館提出,要建設成為以恭王府歷史文化研究展示傳播為核心的社區博物館,為此設定了“平安恭博、學術恭博、數字恭博、公眾恭博”的發展建設目標。

  恭王府博物館館長馮乃恩說,“平安恭博”是根本,要保證恭王府遺址古建、文物藏品的安全;“學術恭博”是基礎,要推動歷史文化研究以夯實恭王府博物館發展根基;“數字恭博”是推動器,利用現代數字技術全面激發恭王府博物館活力;“公眾恭博”則是扎根源泉,要抓住恭王府博物館植根於什刹海地區的特點和優勢,促進文旅融合,建設一座既服務於公眾,又讓公眾可主動參與的互動型博物館。

  為什麼要提出建設社區博物館?在馮乃恩看來,恭王府博物館坐落在胡同內,周圍都是四合院,要抓住區域文化特性,用社區博物館的概念開展工作,充分發揮什刹海的地理位置優勢,與什刹海地區保持聯繫,積極融入周邊居民生活,打造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滿足公眾的文化需求。“我們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博物館建設,比如我們正在籌劃展覽活動社會化,讓喜歡這裡且擁有一定專業知識的人參與策劃展覽。”馮乃恩說。

  技術和博物館的結合,是近年來博物館業內關注的焦點。“科技和文化相生相伴,科技促進文化普及,文化促進科技創新。”馮乃恩說,目前,恭王府博物館把所擁有的獨特建築和近6萬件藏品通過數字化手段進行保存,形成一個可以提供給社會共享、共同研究、共同開發的藏品數據庫;利用數字技術做好景區管理,讓觀眾在參觀過程當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同時保證參觀時的舒適感;通過數字技術來拓展傳播渠道,利用網站、微信、微博、APP產品等多種方式,讓大家足不出戶就能夠了解歷史文化。

  舉辦系列非遺展覽,挖掘文化空間內涵

  讓非遺傳承人與設計師合作,將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相結合,用藝術創新理念詮釋“傳統工藝+設計力量”……自2017年恭王府博物館創辦的“錦綉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活動以來,恭王府博物館就致力於讓非遺火起來、燃起來、活起來。

  蘇綉、廣綉、緙絲、京綉、藍印花布、黃梅挑花、陽新布貼等多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在舞台上綻放光彩。2021年5場“錦綉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活動在海南舉辦,直播觀看人數達1182.83萬人次。除了品牌文化活動,恭王府博物館還對相關非遺工藝和非遺展示進行研究並舉辦展覽,通過展覽展演、學術研討、課題研究和研修培訓,帶動並提升展示成果的影響力。值得一提的是,恭王府博物館在山西省忻州市靜樂縣建立傳統工藝工作站,帶動當地婦女增收。

  馮乃恩介紹,恭王府博物館著力打造活態文化空間。恭王府大戲樓是我國現存獨一無二的全封閉式戲樓,每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恭王府博物館都會在大戲樓舉辦“良辰美景——非遺演出季”,邀請昆曲演員和古琴演奏者在此演出,讓百年戲樓與千年戲曲邂逅,使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交相輝映。2020年的“良辰美景”昆曲古琴表演設在恭王府博物館的古建園林之中,逾1100萬觀眾“雲觀演”。“海棠雅集”是清代留下的京城文壇佳話,2011年起,恭王府博物館恢復這一傳統,邀請專家學者等來到恭王府,賞海棠美景、品詩詞雅韵。這些都使恭王府博物館不再只是一個物理空間,而是具有內在生命力的文化空間。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