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樂見更多高級職稱農民
http://www.CRNTT.com   2022-03-11 18:12:35


  中評社北京3月11日電/據經濟日報報道, 2021年北京市農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結果近日出爐,6位職業農民獲評高級職稱,3人獲評中級職稱。農民當上“教授”,一時引發不少關注。

  在許多人的刻板印象中,評職稱往往是工程師、醫生、教師等技術人才、科研人員的“專利”,與農民無關。殊不知,在新農村的現代化實踐中,“田秀才”“土專家”數量並不少。他們或是田間地頭的“老把式”,或是返鄉創業的新青年,經年累月和土地打交道,愛農業、肯鑽研、懂技術、敢開拓,是田野裡響當當的行家裡手。就拿評上高級職稱的北京職業農民崔維國來說,從熱衷鑽研草莓種植技術,到創建專業合作社搞規模化農業,再到發展“采摘經濟”帶動大夥致富,算得上十裡八鄉的“農業發展帶頭人”。這些新型職業農民或許學歷不高,也沒有傳統意義上的科研成果,卻真正“把論文寫在了大地上”。職稱評定向這一群體敞開大門,是十分必要的肯定,用“農民教授”自己的話說:“出去講課的時候,更有底氣了”。

  農雖舊業,其命維新,希望的田野正呼喚更多新型職業農民。一段時間以來,農業生產“後繼乏人”、資源環境束縛壓力加大、農產品品質難以滿足需求等問題,拖慢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腳步,“未來誰來種地,如何種地”一度成了難題。但另一方面,我們看到,“新農人+新技術”的實踐正在火熱開展——機器人采摘黃瓜,無人機噴灑農藥,動力排灌機在田間灌溉,手機雲端隨時了解養殖狀況……一個個令人驚嘆的現代化場景,讓我們看到了農民這一職業的無限潛力以及農業廣闊的發展空間。據統計,截至2020年底,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總量已超過2000萬人。鄉村振興,人才為要,好好激發這一群體的活力潛力,新農村新農業前景可期。

  新型職業農民也如禾苗,茁壯成長需要“陽光雨露”。認證身份、賦予頭銜,只是第一步,繼續提供更多實惠與便利,“禾苗”才能不斷“拔節”。比如,打通農業技術供需“最後一公里”,提高他們致富帶農的能力。比如,完善醫療、養老等社保制度,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再如,在產業發展、財政補貼、貸款用地等方面給予扶持,提升他們的競爭力。總之,多多“扶上馬,送一程”,讓職業農民有幹頭有盼頭有奔頭,讓“農業幹好了大有作為”的理念深入人心,方可更好挖掘人才、激勵人才、留住人才,讓他們在現代農業中“領”出產業富民新氣象。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農民有職業尊榮,農村有更強吸引力,鄉村振興就有源頭活水,復興之夢就能走穩走實。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