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加快開展全產業鏈農業監測預警
http://www.CRNTT.com   2022-03-03 09:09:26


  中評社北京3月3日電/緩解農產品“賣難、買貴”,正迎來更多政策。日前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統籌做好重要農產品調控,提出推動建立統一的農產品供需信息發布制度,分類分品種加強調控和應急保障。落實這一舉措,就要瞄准農業全產業鏈開展監測預警,統籌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建立健全農業風險管理的支持服務體系。

  近年來,農產品季節性滯銷時有發生,區域性“賣難”與“買貴”並存,困擾著農民和消費者。從農業風險管理角度看,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千家萬戶的小生產對接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普通農戶難以及時準確獲得信息。農戶知道自己種了多少,也知道上個周期的價格,但不知道市場走向和潛在風險,往往豐收了卻沒有增收。另一方面,農業生產總量不斷增加,農民經營水平不斷提升,但由於生產要素叠加、產業鏈拉長,農業風險總體不僅沒下降反而更大。部分行業協會對結構性供求失衡缺乏預判,有的地方應對暴漲暴跌的手段不足。

  農產品消費屬高頻次即時性消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預測性,但也不是無規律可循。農產品消費彈性相對較小,價格波動主要源於種植面積、異常天氣、上市茬口等因素造成的供應量波動。近年來,各地對部分農產品調控已有一定的應對經驗。面對動物疫情、作物災情和市場波動叠加的挑戰,迫切要運用好現代信息手段,從更全維度掌握農情、分析研判、推送服務。可以說,農業監測預警既是農業管理水平的體現,也是農業數據能力的反映,更是農業產業能力的展示。加快農業現代化,就要未雨綢繆,開展農業全產業鏈監測預警。

  農業展望是農業監測預警的一種重要形式,已成為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普遍做法。美國是最早開展農業展望的國家,從1923年起,美國農業部連續發布農業展望報告。這不僅成為其引導國內生產的手段,也成為爭取國際定價權和貿易主動權的途徑。進入新世紀,聯合國糧農組織等也陸續對主要農產品進行中長期展望。過去,我國農業數據多以統計填報為主,年度類數據多,實時類數據少,導致時而出現市場形勢判斷遲緩的情況。2014年起,我國連續每年發布農業展望報告,圍繞大品類進行生產、消費、價格預測,服務決策和引導市場的作用初步顯現。

  農雖舊業,其命維新。農業遙感技術的進步使得預測當季產量成為可能,農業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發展提升了傳感器獲取數據的速度,農業大數據和雲計算使得模型分析更科學準確。隨著智慧農業的發展和經營水平的提升,我國農業信息采集系統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但是,由於農業生產環境多變,農業信息依然難以大面積、低成本、標準化獲取,這從源頭影響了監測預警的質量;此外,監測預警的品種範圍還相對局限,信息采集後的分析研判和發布服務水平也亟待提高。

  今後要從數據獲取、分析、服務三方面提升監測預警水平,努力讓農民能“明明白白種地”。一是創新應用信息化手段,集成物聯網、人工智能、遙感、5G等技術,加速向新型經營主體和典型經濟作物擴展,實現農產品全產業鏈信息即時、可視、可感知。二是學習國際先進經驗,開展農產品預測預警模型、供需平衡表研究。在此基礎上,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鎖定農產品市場調控的重點品種、區域。三是從農民增收和物價穩定的大局出發,構建面向小農戶和新農民的社會化信息服務體系,使監測預警信息及時服務於全產業鏈,實現農業信息資源共享合作。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喬金亮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