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5日電/京津冀地區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是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精心謀劃、科學布局,確立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推動京津冀地區發展向著更加均衡、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方向邁進。作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抓手,產業協同發展的深度和廣度深刻影響著區域發展的質量和成效,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領域。
近年來,面對發展改革的新形勢新任務,京津冀地區緊抓協同發展的重大戰略契機,積極轉變發展方式,加速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三地協同創新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產業協同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特征。
功能定位不斷強化。京津冀地區牢牢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這個“牛鼻子”,圍繞北京的“四個中心”定位、天津的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等定位、河北的全國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等定位,著力調整優化城市布局和空間布局,有序開展產業承接轉移和對接協作。目前,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為“高精尖”經濟發展創造了空間,科技、信息、文化等領域“高精尖”產業新設市場主體占比從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0年的60%。
結構布局持續優化。京津冀基於各自功能定位,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區域分工格局。三地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完善生產力布局,以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為導向,加快形成了分工合理、相互融合的產業格局。同時,在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京津冀三地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北京對津冀地區溢出效應明顯,區域創新驅動能力持續增強。截至2020年,北京輸出到津冀的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超過1200億元,中關村企業在津冀兩地分支機構累計達8300多家,科技創新鏈加快形成。
基礎保障不斷增強。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內容。近年來,京津冀地區持續推進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和公共服務等重大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夯實產業協同發展的配套支撐體系。同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加快推動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為產業協同發展不斷夯實民生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