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拆解美國通脹迷思
http://www.CRNTT.com   2022-02-07 19:03:45


 

  停止居民補貼 CPI仍創新高

  為了應對疫情,現時美國採取的寬鬆政策與以往不同,即過去主要是貨幣寬鬆,這次則是財政與貨幣雙寬鬆,美國財政部大量投放財政補貼,規模大約占到美國GDP(國內生產總值)的8%以上,這與過去主要靠貨幣寬鬆的模式形成顯著差異。所以,導致通脹的主要原因是財政補貼而非貨幣放水。當然,財政部能發那麼多補貼,還得靠美聯儲及其他國家和金融機構持續購買美國國債。

  一種很直觀且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美國通脹主要是疫情導致的,因為疫情使得全球的供應鏈和產業鏈出現問題。這當然沒有錯,我們從美國進出口逆差擴大中可以略見一斑。如美國西海岸的港口積壓一直很嚴重,導致集裝箱價格大幅攀升。但為何港口積壓狀況長期不能解決呢?眼下疫情正在好轉,美國的防控力度也大幅減弱。按理說只要增加卸貨和運輸速度,港口積壓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但美國的港口、貨運等低端勞動力由於前期失業補貼等原因,勞動參與率下降而出現短缺,使得港口積壓問題長期拖延。

  因此,CPI上漲表面看是供給側問題,其背後實際上是勞動力短缺問題。正如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1月11日的國會聽證會表態時所述:“勞動力減少可能是未來通脹的問題之一,比供應鏈問題更加嚴重。”例如2021年12月,美國的勞動參與率在61.9%,相較疫情前(2020年1月峰值的63.4%),減少約400萬勞動者。

  然而,從去年9月份之後,美國已經停止了對居民的補貼政策,按照一般理解,勞動人口數量應該恢復增長,勞動參與率提升,但為何美國的就業意願還是不足呢?這可能與勞動力的報酬增長剛性有關,即補貼雖然取消了,但勞動者不願為獲得比補貼還少的薪水去工作。

  所以,美國這輪通脹,實際上已經不能簡單用供需理論來解釋了。它實際上是通過“財政補貼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勞動力成本─帶動CPI上漲”這條主線索來實現的。而且,通脹一般具有系統性和慣性。例如,房價的上漲會導致租金的上漲,從2020年至今,美國房價兩年上漲了35%,也帶動了房租的大幅上漲,從而進一步推升CPI上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