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科學認識新發展格局的基本內涵和邏輯體系
http://www.CRNTT.com   2022-01-08 09:00:36


  中評社北京1月8日電/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是新發展階段要著力推動完成的重大歷史任務,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們必須準確把握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科學內涵,深化認識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在邏輯,深入理解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理論體系,以更好指導中國實踐。

  準確把握科學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必須具備強大的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和穩固的基本盤,並以此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吸引力、在激烈國際競爭中的強大競爭力、在全球資源配置中的強大推動力,要重視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國生產要素質量和配置水平。可以說,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就是要打破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舊模式,形成“以內為主、內外兼修”、具有發展主動權的新格局。

  其一,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於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經濟運行是指社會再生產的運動過程,在形式上表現為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的周而複始,其中生產與消費的關係尤其重要。生產是整個社會再生產過程的起點,消費是過程的終點,也是新一輪再生產的起點。經濟循環暢通無阻,本質上就是要打通生產與消費之間的梗阻。整體上看,經濟社會是一個動態循環系統,各個環節環環相扣、整個循環系統暢通,經濟發展就有利。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就要實現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使各種生產要素的組合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從而實現循環流轉。

  其二,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自立,是立足國內,實現自主、可控和安全發展;自強,是在自立基礎上,增強科技源頭供給,實現更高水平的創新。目前我國一些關鍵領域核心技術被其他國家“卡脖子”的情況需要引起重視,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只有自力更生。國際實踐和歷史經驗也表明,從引進吸收到原始創新,科技自立自強是創新的必由之路。當前,舊的生產函數組合方式已經難以持續,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全面上升,我們必須更強調自主創新,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

  其三,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強大動力是更深層次改革和更高水平開放。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取得很好的發展,必須處理好其內部和外部聯繫。向內看,改革又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關頭,推進改革的複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不亞於40多年前。向外看,經濟全球化遇到一些回頭浪,但世界決不會退回到相互封閉、彼此分割的狀態,開放合作仍然是歷史潮流。每一輪的改革,總是伴隨著新一輪的開放;更深層次的開放,總是推動著改革進一步邁向縱深。我們要繼續用足用好改革這個關鍵一招,圍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更深層次改革,實行更高水平開放,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

  其四,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優勢條件是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大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優勢是由眾多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規模市場,超大市場容量能夠推動勞動分工深化,進而促進生產技術提高、生產成本降低以及產業競爭力提升。我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具有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有條件、有能力充分發揮大國經濟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依托人口數量、國土空間、經濟體量、統一市場等條件,這種全面發展的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是新發展階段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顯著優勢。這既為我國應對不確定性因素提供了充足有效的回旋餘地,也為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提供了巨大潛力和強力支撐。

  深入認識內在邏輯

  總的來看,構建新發展格局與新發展理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高質量發展一脈相承,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闡述了在我國經濟發展環境出現變化的情況下暢通國內大循環的基本路徑,還闡釋了在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國際經濟循環格局發生深度調整的情況下,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相互促進的辯證關係,其中內蘊了嚴密的邏輯體系,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理論成果,也是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把握發展主動權的理論創新。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主動選擇的戰略舉措。大國經濟的優勢就是內部可循環。我國經濟已經在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轉變。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一些國家民粹主義盛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嚴重衝擊現行國際多邊體系,全球投資經貿規則面臨重構。面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必須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最大程度激活內生動力和內生因素,以國內發展基本趨勢向好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不確定性。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