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王一鳴:新發展階段科技創新的著力點
http://www.CRNTT.com   2021-12-22 09:07:19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我們的科技創新能力仍然不適應新發展階段的要求。我認為,不適應新發展階段的要求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原創能力不足,重大原始創新偏少。2.基礎研究相對薄弱,與發達國家差距比較大,為什麼原創能力不足?根本在於基礎研究相對薄弱。我們的基礎研究占RRD的比重,2020年還是6%,發達國家普遍在20%左右,甚至達到25%,這就決定了我們的原創能力不足。3.科技領軍人才偏少,我們科技隊伍是全世界最大的,而且比別人要大很多,但是我們科技領軍人才還是偏少,人才的激勵機制還不夠健全,這是我們科技創新能力的短板。在產業領域,我們終端產品、終端設備追趕比較成功,比如我們的核電,華龍一號有國際競爭力;比如水能機,溪洛渡用的是一百萬千瓦級的水能機,西方國家都做不到;還比如高鐵、工程機械、通信設備、5G技術等,在國際上都處於領先水平。但是我們的短板是什麼?就是我們關鍵的零部件、元器件,基礎材料這些中間產品,我們的能力還是很弱。中間品的技術是我們的短板,而中間品對基礎研究、底層技術有很高的依賴度。比如說芯片,大型設備都需要用到芯片、基礎軟件和一些關鍵原材料。這些中間品有賴於基礎科學能力的上升,有賴於底層技術的突破。除了基礎研究底層技術以外,中間品跟終端產品不一樣。終端產品的採購方是誰?是千千萬萬市場主體。所以,我們不僅要在技術上有創新,還要有商業上的可行性,也就是說性價比要足夠大。否則,即使技術突破了,商業上不具有競爭力,也難以成功。這是我們在新發展階段面臨的新任務。

  新發展階段科技創新的路徑選擇

  我們過去的這個模式,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創新源頭在外,國內做產品的適應性、商業化改造,這會帶來什麼問題?這會導致基礎研究、核心技術、原創能力較為薄弱。未來怎麼做?我覺得有三個方面的轉變。

  第一,要從過去技術的追趕,從引進、消化、吸收轉向建構局部的優勢。為什麼要建構局部優勢?因為你追趕永遠都在後面,沒有反制能力,只有建構局部優勢才可以形成局部的反制。為什麼不全面領先呢?我們現在還做不到,要選擇有比較優勢的領域,建構局部優勢,可以形成局部非對稱的反制能力,這就需要通過強化國家的戰略科技力量,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來實現。

  第二,建構局部的優勢從終端產品的創新轉向中間品的創新。終端產品已經有國際競爭力了,但是一些關鍵的東西,原材料、零部件,基礎軟件怎麼辦?就是中間品的創新,中間品技術迭代更快,專業化程度更高,有很多隱性機制,需要長期的技術積累,技術優勢一旦形成就很難超越,所以,這個需要慢功夫,急不得。我們要通過產業基礎再造,發揮龍頭企業作用,帶領中小企業產業鏈整體來努力,需要長期的積累來突破中間品的關鍵技術。比如說芯片,不是急就急得來的。

  第三,從集成創新轉向原始創新,一定要加強基礎研究。“十四五”規劃提出基礎研究占RRD比重提高到8%,原來是6%,我們還需要努力提高應用基礎研究的比例,基礎研究要人去做,要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

  我覺得最關鍵的是制度創新,什麼制度創新?就是科技人員的職務科技成果的產權制度改革,這個是根本。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王一鳴(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