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實現共同富裕的方向原則和現實途徑
http://www.CRNTT.com   2021-12-15 10:00:18


進入新發展階段,同時就是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
  中評社北京12月15日電/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重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在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內容作進一步概括的“十個明確”中寫入了“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內容,並把“堅定不移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道路”納入“堅持人民至上”這條歷史經驗中。《決議》中的這些表述,集中體現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大部署、戰略舉措、實踐成就和寶貴經驗。我們要按照相關部署要求,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全面正確認識“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在新發展階段通過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堅持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有機統一,深刻認識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姜輝文章表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是由社會主義社會根本性質所決定的,是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之所以從根本上區別於資本主義,一是具有比資本主義更高水平的生產力,能夠創造出更多更豐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這是代表先進生產力要求的“富裕”含義;二是要克服資本主義的兩極分化和經濟社會不平等,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這是實現廣大人民利益要求的“共同”含義。

  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實現共同富裕的前提是生產力的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既是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生產率、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和發展的社會,同時也是更加公平公正、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前提。沒有高水平的生產力和社會財富的大量積累,社會主義的其他目的就難以實現。對於這個道理,馬克思曾專門論述過。恩格斯也指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通過有計劃地經營全部生產,使社會生產力及其成果不斷增長,足以保證每個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滿足”。列寧直接領導俄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他深刻指出,“勞動生產率,歸根結底是保證新社會的制度勝利的最重要的東西”。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歷史證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首先就在於能夠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從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充裕的物質條件和雄厚的經濟基礎。

  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體現了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本質要求,這與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社會以追求利潤和少數人發財致富為生產目的是根本不同的。只有在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才會最終滿足社會及其全體人民的共同需要,共同富裕才能實現。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預測,在未來社會“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共產主義社會將徹底消除階級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實現社會共享、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列寧論述過,“只有社會主義才可能根據科學的見解來廣泛推行和真正支配產品的社會生產和分配,也就是如何使全體勞動者過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統一中實現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實現公平公正的社會產品分配的思想,為我們深刻理解“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提供了指導性原則和基本遵循。

  正確把握“先富”和“共富”的關係,深刻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條件下實現共同富裕的方向原則

  文章分析,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是黨的一貫主張、實踐目標和方針政策。我們黨帶領人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我們黨在不同時期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對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認識不斷深化。這些認識和實踐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條件下如何實現共同富裕積累了寶貴經驗,具有重要意義。

  正確把握“先富”和“共富”的關係,探索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實際的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始終是我們黨要努力為之奮鬥的目標。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明確指出:“現在我們實行這麼一種制度,這麼一種計劃,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強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強些。而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科學判斷中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改革發展必須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國情、最大的實際出發,不能急於求成。推進共同富裕,必須始終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在大力發展生產力的前提下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鄧小平強調,一方面,“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另一方面,“社會主義的特點不是窮,而是富,但這種富是人民共同富裕”“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鄧小平提出重大論斷:“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實踐表明,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們探索出了一條適合國情的實現共同富裕的正確道路。

  正確把握“先富”和“共富”的關係,既體現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又激發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義。在歷史上,平均主義是指在小生產基礎上產生的要求平均享有社會財富的思想。在剝削階級社會,平均主義反對巨大貧富分化,“等貴賤、均貧富”等主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進步意義,但脫離生產力發展的極端平均主義導致的是共同貧窮,是與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方向背道而馳的。要看到,兩極分化不是社會主義,貧窮也不是社會主義。平均主義既不利於解決和發展生產力,也不利於貫徹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更不利於實現滿足全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是與社會主義本質要求格格不入的。要發展生產力,必須從實際出發,採取最能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方法舉措,實行允許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這才有利於大大激發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活力,使全體人民共同推進社會主義事業。

  正確把握“先富”和“共富”的關係,有效防止了兩極分化,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西方發達國家在推進現代化的進程中,出現了馬克思描繪的“財富在一極積累,貧困在另一極積累”的兩極分化現象。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由於不同地域、城鄉間的資源禀賦不同,雖然也存在城鄉、區域、人群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但在黨的統一領導下,中國在推動經濟發展時,既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注重協調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又努力解決收入差距、城鄉區域公共服務水平差距等問題,避免資本主義條件下的貧富差距懸殊和兩極分化。鄧小平同志1992年在視察南方並發表重要談話時就提出:“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進行改革開放,必須使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體人民,讓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逐漸得到充分體現。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