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以低碳帶動農業綠色轉型
http://www.CRNTT.com   2021-11-05 08:35:47


  中評社北京11月5日電/“十四五”時期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時期,農業進入低碳發展的新階段。《“十四五”全國綠色農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農業綠色發展全面推進,減排固碳能力明顯增強,主要農產品溫室氣體排放強度大幅降低,農業減排固碳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不斷增強,農業用能效率有效提升。

  作為國民經濟中唯一創造碳匯的部門,農業對固碳減排工作有怎樣的貢獻?兼顧農業現代化和低碳發展的難點在哪?如何建立農業低碳發展的長效機制?帶著這些問題,本期邀請三位專家分享對於“雙碳”目標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考。

  主持人

  經濟日報社編委、中國經濟趨勢研究院院長 孫世芳

  農業固碳減排潛力巨大

  主持人:農業具有鮮明的產業特征,既是碳排放的重要來源之一,也是唯一創造碳匯的部門。您認為對於實現“雙碳”目標,農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李周(中國生態經濟學學會理事長):能源和工業是我國碳排放主要來源,實現“雙碳”目標主要途徑是通過改進工業部門技術以及逐步使用光伏、風力、水力等零碳能源替代碳基能源來提高能效、降低能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但與此同時,農業對我國“雙碳”目標實現也具有重要意義,當前農業對綠色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固碳和減排兩方面。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我國“十四五”開局之年的經濟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將“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列為“碳達峰、碳中和”的重點任務之一。這說明,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系統對實現“雙碳”目標的作用和意義被提升到新高度。

  從原理來看,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系統可以通過植物光合作用存儲二氧化碳,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後,並不能完全存儲下來,有一部分會隨著植物和土壤的呼吸釋放出來,植物死亡等情況也會釋放一部分碳,剩餘存儲的二氧化碳被稱為碳匯。2021年到2060年,我國生態系統仍處在新增碳儲量顯著多於碳排放量階段,保護修復森林、草原、濕地等資源,可以增加碳匯,為實現“雙碳”目標作出貢獻。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使用我國第四次至第六次森林資源清查數據進行的研究顯示,2005年我國森林植被碳儲量為74億噸,2018年提高到91.9億噸。按第六次至第九次森林資源清查期森林蓄積年均增長2.3%計算,2020年全國森林植被碳儲量為96.2億噸,高於當年95億噸的規劃數。2020年我國在氣候雄心峰會提出,到2030年,全國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這比預先的目標值又增加了15億立方米。目標的調整會進一步增強2035年和2050年全國森林植被碳儲量分別達到120億噸和130億噸或新增35億噸和45億噸目標的可能性。

  我國草地面積約4億公頃,總碳儲量為289.5億噸。受過度放牧等不當利用行為和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90%天然草地發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60%以上為中度或重度退化。研究表明,典型草原退化草地可恢復的固碳潛力為每公頃4.2噸至51.65噸,平均為31.58噸;高寒草甸退化草地可恢復的固碳潛力為15.24噸至65.75噸,平均為34.26噸。若用30年的時間,以減少載畜量等方法實現退化草地恢復,可增加碳儲量45.62億噸。

  我國濕地面積接近3850萬公頃,單位面積濕地的固碳潛力高於其他類型的生態系統,做好濕地保護意義重大。數據顯示,我國濕地有機碳儲量為53.9億噸至72.5億噸。其中,濕地土壤有機碳儲量50.4億噸至61.9億噸,水體有機碳儲量2.2億噸至5.6億噸,植被碳儲量1.3億噸至5.0億噸。《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2004—2030年)》明確,實現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到2030年,使90%以上的天然濕地得到有效保護,完成濕地恢復工程140.4萬公頃。

  此外,農業用地也是人工生態系統。其中,水田是人工濕地,旱田是人工綠地,果園是人工林地。因此,應以農地為抓手降低農業生產能耗,減少碳排放。同時,採用秸秆和畜禽糞便還田,茶園、果園生草覆蓋等措施提高土壤固碳量;發展有機農業,促進農田由“碳源”向“碳匯”型生態系統轉變。

  減排方面,我國農業領域承擔著重要的減排責任。一方面,推動農業低碳發展應在保障糧食安全、食物安全的前提下,推進施肥用藥減量化和畜禽糞污、秸秆資源化,促進農業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要在拓寬城鄉非農就業和增收渠道的前提下,降低農民增收對農產品附加價值的依賴性,降低農產品加工能耗、運輸能耗和儲存能耗。以發展農產品低碳運輸體系為例,在完善聯運網絡和健全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上,通過優化運輸線路,改良運輸方式和方案等措施降低食物流通環節的碳排放。此外,鼓勵綠色消費。建議消費者盡可能增加鮮活農產品的消費比重,減少冷儲能耗造成的碳排放,堅決杜絕餐飲浪費行為。

  統籌兼顧應對多方面挑戰

  主持人:“雙碳”目標下,農業發展面臨哪些問題和挑戰?如何兼顧農業現代化和低碳發展?

  趙敏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相較其他產業,農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具有鮮明的產業內生特征,很有必要單獨加以研究。首先,農業自身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氣候變化會給農業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其次,農業是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源,也是碳排放的重要來源之一,農業生產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占全國總量20%左右,碳排放占全國碳排放總量13%左右。最後,農業是唯一創造碳匯的領域。2013年我國農業總碳匯約1.58億噸,之後逐年小幅下降,2020年農業總碳匯約為1.57億噸。

  近些年,我國有效推動“一控兩減三基本”等農業生產政策執行,控制農業用水總量和農業水環境污染,減少化肥、農藥使用,對畜禽的糞便、農膜、農作物秸秆進行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2015年至2019年,種植業化肥、農藥、薄膜、農用柴油使用量降幅分別為10%、22%、7.5%和12%,農業低碳化和綠色發展取得一定成效。但相較發達國家,我國推動農業低碳發展需要統籌兼顧鄉村振興、生態文明等戰略目標,難度更大。當前,我國尚未實現農業現代化,受人均農業資源相對稀缺和農民收入偏低等條件約束,實踐低碳發展路徑選擇空間小且不確定性大。另外,農業碳達峰碳中和要嵌入到全國“雙碳”總體規劃和框架之內,需要與相關部門行業保持協同。總體來看,我國實現農業碳達峰碳中和是一項系統性、持久性工作,目前需要應對以下五方面挑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