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雷雨》《雷雨·後》:經典如何對話時代
http://www.CRNTT.com   2021-10-27 09:49:25


 

  評論家胡曉軍認為,這次連台戲演出的一大意義是:經過長期的主題政治化,人物標簽化,越來越多人試圖回歸《雷雨》的本來面目。氣質《雷雨·後》應該也屬於參與者,通過散文化方式或者詩性方式,或者不確定形象思維的方式,通過巡回復述原著的方式談到哲學的方式,比如自我救贖等命題。《雷雨》曾經因為幾年前北京人藝演出的“笑場”事件引發很多關注。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俊談到,“觀眾發出笑聲,不是觀眾不對,還是我們太僵化。現在人的生活方式是不同的,很多觀眾不理解當時周萍和繁漪。但通過這個戲,更堅定這樣的觀點,我們不應該放棄經典,但是我們同樣不應該僵化經典的排演,更不應該停止對經典的挖掘,經典作品過多少年還能夠挖出東西。第一來自經典本身,第二我們這個時代在變化,在時代當中還能繼續挖出東西。”

  在這場研討會上,萬方也談及了自己的創作《雷雨·後》的初衷。而作為央華戲劇的創始人和藝術總監,也是《雷雨·後》複排導演,王可然同樣介紹了這次連台戲的策劃和創作過程,他最後談到:“我從第一天做戲劇開始,我就有一個夢想,我的理想就是如何讓戲劇在中國的社會環境里能夠更大的往外突破,更大的往外突破,能夠更多的人進入戲劇,這可能就是我的很多立足點帶來的後續的行動。”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