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兒童劇和戲劇教育從方框走向圓圈
http://www.CRNTT.com   2021-01-15 20:00:53


  中評社北京1月15日電/據文匯報報道,一群8—12歲的小學生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戲劇沙龍演出《山海經》;最小年齡3歲、最大年齡13歲的一群孩子在“演藝大世界”長江劇場的舞台上,撐起一部全英文演出的百老匯原版音樂劇《ELF》……這些作品被作為 “教育戲劇”和“戲劇教育”的可見成果——過去的這一年,劇場演出受全球衛生事件困擾,陷入循環停擺, “戲劇教育”和“教育戲劇”的觀念卻愈發頻繁出現在大眾生活中。

  近年來,戲劇從業者和越來越多的大小觀眾以及為人父母者達成共識, “兒童”是兒童劇和戲劇教育的主體,“把舞台交給孩子”和“成年人演戲給孩子看”是同等重要的。更進一步,戲劇和教育相遇,追求的最終結果並非鏡框式舞台上的“匯報演出”,而是如《山海經》現場給予成年觀眾的觸動:在質樸活潑的舞台流程中,人們看到孩子參與創作的“過程”。這恰如資深編劇李嬰寧所期望的,隨著戲劇成為教育中不可缺失的環節,戲劇從方框走向圓圈,這將重塑一代人對戲劇的認知和體驗。

  在“孩子做給孩子看”的作品中,完成思考與共情

  全兒童班底《山海經》最初的版本是由一群北京的孩子完成的,曾上演於烏鎮戲劇節,也曾在幾年前參與過愛丁堡國際藝穗節。這次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演出的版本,班底換成上海的小學生,這些孩子經歷了一整年利用周末時間的工作坊學習和排練。這個作品在觀感上是很天真的,無論是當年在愛丁堡首演的英文版,還是眼下的中文版,它最大的特點是誠實地呈現兒童的視角和兒童的能力,成年指導教師給予了大量輔導和幫助,但它本質上是一個“孩子做給孩子看”的作品。

  舞台劇《山海經》的情節很簡單:一個男孩在課堂上分享父親告訴他的“山海經”故事,故事的細節和同學通過搜索引擎找到的版本不一樣,男孩為此被奚落、被孤立,陷入自我懷疑的他在夢中見到《山海經》這本書變成精怪,書精帶他進入傳說的世界,他們共同經歷了一則傳說在時光中經歷的變化,書精借此提示男孩,這世上不存在“唯一正確”的講述,想象與敘事的實踐比它的結果更重要。這台演出的趣味不在於情節的構建,而是孩子們的演繹,他們把一台戲劇做成了流動的角色扮演遊戲,每個人的身份是滑動的,自由地穿梭在“課堂”和“神話”兩個時空中,“扮演”的痕跡在他們的身上是透明的,在戲劇身份的流動置換中,對“立場” “共情”的思考自然而然地呈現了。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