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社評:打好中國種業翻身仗刻不容緩
http://www.CRNTT.com   2021-10-27 00:01:53


 
  全球跨國種業巨頭目前已進入“常規育種+生物技術+信息化”的育種“4.0時代”,實現了優良基因性狀定向聚合的智能化設計育種。中國種業尚處在以雜交選育為主的育種“2.0時代”,育種效率差距明顯。

  中國種業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1、種源“卡脖子”。雖然在中國主要農作物中大部分種子為自產,但玉米、馬鈴薯等種子部分依賴進口。高端品種的蔬菜種子以進口為主。品種同質化現象嚴重,種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2、基因編輯技術原始專利大多被國外控制;3、種質資源保護利用不夠。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收集不全、保存保護乏力、共享機制不暢;4、產業集中度太低,多、小、散、弱格局未能得到根本改變。5、科研與市場“兩張皮”,存在科研與市場脫節、品種審定與市場嚴重脫節、院校企研究“各自為政”問題;6、種業管理跟不上。個別縣市區種業管理處於無機構、無編制、無專人的“三無”狀態,形成管理真空。人才流失嚴重。付出與薪酬不匹配,大學畢業生“不願進、留不住”。

  中國現有持證種業企業7200多家,但產值才1200億元,平均不到2000萬元。具備原始創新能力的企業更少。有的種業企業只是將已推廣的良種稍微改變一下性狀,就當作新品種推廣,造成市場上種子同質化育種現象嚴重。剛推廣一個新品種,馬上就有仿製的。因此企業對新品種投放市場顧慮重重。

  中國種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首先是種質資源引進挖掘不夠。中國大部分是本土資源,而且鑒定利用不足,導致了育種的遺傳基礎選擇空間小。在種質資源的收集利用方面,中國種質資源主要來自國內,保存在科研單位和企業,約80%的種質尚未充分鑒定;而美國約四分之三的種質資源來自全球,企業是種質保存、鑒定、利用的主體,實現了資源充分利用。

  加快中國種業發展,必須從重視知識產權入手。推進種業全鏈條知識產權保護,是對種業創新者核心利益的有力保護,是對增強國家種業競爭力的重要支持。

  長期以來,中國種業始終未能走出一個怪圈。中國擁有全球人數最多的種業科研隊伍,同樣擁有保存數量全球第二的種質資源,科研人員發表了全球數量最多的育種論文,生物育種專利申請量也排名全球第一。但與此同時。“國內種企研發投入總和不及拜耳一半”的尷尬局面始終未能改變,以至出現“外國種子論粒賣,中國種子按斤賣”窘境。中國種業基礎研究的能力世界一流,選育出優質品種的能力卻未能達到同等水平。“種業論文強國”為何未能助力造就“種業強國”,“種業專利大國”為何與“種業強國”無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社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