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以城鄉雙向開放暢通國內大循環
http://www.CRNTT.com   2021-10-09 08:04:31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進程中,應以推進城鄉雙向開放為切入點,促進城鄉人口雙向流動,進而帶動各類要素雙向順暢流動,採取有力措施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疏通城鄉循環堵點。
  中評社北京10月9日電/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與時俱進提升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考量,也是塑造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經濟發展,是未來一個時期我們推動發展、應對挑戰的重要舉措。

  經濟日報發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研究員葉興慶文章表示,構建新發展格局,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至關重要,關鍵是打通經濟循環堵點。當前,中國城鄉發展差距大、要素雙向流動不暢等問題依然突出,進一步推進城鄉雙向開放,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於促進經濟增長率向潛在增長率靠攏,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一個主攻方向。

  打通城鄉循環不暢堵點

  文章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總體上是以國內循環為主的。即便是在加入世貿組織以後,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占據主要地位。國內循環如此重要,目前依然存在投資消費、收入分配、區域發展和資源配置等方面的不平衡問題。這些問題的成因各異,但是,城鄉發展不平衡、循環不暢是導致這些問題的共性因素。

  主要表現為:城鄉居民消費差距明顯,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約為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1.97倍,農村居民耐用消費品普及率明顯低於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明顯,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56;城鄉社會發展差距較大,儘管城鄉之間義務教育、居民養老和醫療保險制度基本統一,城鄉之間低保和特困救助等社會救助的差距也在日益縮小,但在社會保險等方面還存在明顯差距;城鄉土地權能尚不平等,隨著相關改革逐步深化,農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途徑在逐步拓寬,但是,目前農村集體土地的權能依然較為受限。

  還要看到,農村剩餘勞動力轉向城鎮就業,促進了過去較長一個時期中國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但農民工市民化較為滯後、農民工過早退出城鎮勞動力市場等情況對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正在顯現。

  總而言之,我們需對城鄉發展不平衡、循環不暢問題高度重視,特別是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進程中,應以推進城鄉雙向開放為切入點,促進城鄉人口雙向流動,進而帶動各類要素雙向順暢流動,採取有力措施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疏通城鄉循環堵點。

  擴大城市對農村居民的開放

  文章分析,勞動力要素從邊際生產率較低的農業和農村向邊際生產率較高的工業和城鎮流動,是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支撐力量,也是暢通國民經濟大循環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勞動力從農業和農村向工業和城鎮的轉移,符合多數國家二元經濟結構轉換時期的一般規律,但也表現出一些較為特殊的現象。
  一是勞動力再配置效應提前減退。有研究證明,在經濟高速增長階段,勞動力從農業向非農產業的轉移是支撐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隨著可轉移勞動力的減少,經濟增長會減速。有國內經濟學家認為,中國農業勞動力向其他部門的轉移過早地出現了趨勢性放緩。

  二是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增量與第一產業就業減量不對稱。有調查顯示,中國農民工總量逐年增長,但在多數年份,農民工的增量小於第一產業就業的減量。需要看到,在第一產業就業減量中,有一部分是已經退出勞動年齡階段的人群,在農民工增量中,有一部分是剛剛進入勞動年齡階段的人群,若兩個群體的人數大體相當,則意味著相當部分退出第一產業但仍在勞動年齡階段的勞動者處於空閑狀態,未能在非農產業就業。

  三是外出農民工增速和占比趨於下降。雖然全國外出農民工總量在逐年增加,但增速在下降;外出農民工占全部農民工的比重也在下降。這種下降,既可能是部分農民工取得城鎮戶籍、退出農民工統計範疇導致的,也可能是部分農民工返鄉造成的。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