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經濟回升 物價平穩 消費升級
http://www.CRNTT.com   2021-08-11 08:47:14


 
  一是壓減一般性財政支出。中央本級要大幅壓減非急需非剛性支出,重點項目和政策性補貼按照從嚴從緊、能壓則壓的原則審核安排,地方財政也要進一步壓減一般性支出。二是推動創新發展和產業升級。要繼續增加科技創新投入,保障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經費,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性研究,加快建設重點領域的國家實驗室體系;要支持國有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完善中小微企業創新補償政策,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在創新中的作用,引導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三是推進中心城市群建設,推進中西部等欠發達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動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推進鐵路、公路與水運等交通系統的基礎設施建設,支持資源枯竭城市轉型和興邊富民行動。四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高標準農田和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強化耕地保護和地力提升,完善農產品補貼與收儲機制;推動農業高質量和現代化發展,支持高端智能、丘陵山區農機裝備研發製造;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提升農業綠色發展水平;構建完善鄉村振興與城鄉區域融合發展的財政政策支持體系和機制,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五是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推進重點生態保護修復,引導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六是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穩定和擴大就業,統籌用好就業補助和失業保險資金;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繼續做好疫情防控相關工作,推動建設現代公共衛生醫療體系。

  增強經濟內循環發展動力

  文章提出,今年中國稅費政策重點應由“減稅降費”逐步轉向完善稅費制度改革,從而在保證財政可持續性的同時繼續緩解企業負擔,增強內循環發展動力,提高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的支持作用。

  一是持續推進減稅降費政策,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綜合考慮財政承受能力和實施助企紓困政策需要,保持一定的減稅降費力度,努力減輕企業稅費負擔,同時更加關注重點行業、小微企業和環保企業,進一步提升減稅降費實施效果。繼續減輕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稅費負擔,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政策扶持,擴大環境保護、節能節水等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範圍。二是完善各級政府的財政關係。統籌權衡分配各級政府的財權和事權,推進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財政關係,從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地方稅體系建設和轉移支付制度建設三個方面對財政制度進行完善。健全地方稅收體系建設,優化中央與地方政府稅收分配方式;完善轉移支付制度,中央財政壓減本級、調整結構,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保障基層的基本民生、工資和基本運轉支出;建立常態化直達機制,健全直達資金監控體系,提高財政資金績效。三是更加突出績效導向。構建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和監督體系,將績效管理實質性嵌入預算管理流程,強化績效目標管理,提升財政管理效能和資金績效。四是國有企業經營效益,盤活各類存量資金和國有資源資產,提高可用財政資金規模。推進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動國有重點金融機構改革。

  提升防範化解金融風險能力

  文章表示,貨幣政策需要繼續相機調控和引導貨幣信貸總量,積極發揮貨幣政策結構性工具的作用,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在總量上的合理充裕和在期限配置上的供需均衡,疏通政策利率到市場利率的傳導機制,引導金融資源有效配置和支持實體經濟。一方面,改善貨幣供應調控機制,及時滿足金融機構必要的流動性需求。構建中小銀行可持續的資本補充體制機制,提升銀行服務實體經濟和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能力。

  另一方面,增強貨幣政策結構性工具的作用,運用再貸款、再貼現和抵押補充貸款等信貸支持工具,發揮信貸政策的結構引導作用,保持製造業中長期貸款穩定增長,支持傳統製造業智能化發展和轉移升級,加大對戰略性新興製造業的貸款支持和創業板支持,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符合新發展理念相關領域的支持力度,加大對小微、民營企業、“三農”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

  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

  文章強調,首先,加快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一是加大政策引導和支持力度,進一步促進消費復甦和潛力釋放。要加大對受疫情影響較大企業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要積極推動新能源汽車、智能家電等重點產品銷售,順應和把握消費升級浪潮,培育生鮮電商、直播帶貨等新業態,釋放蘊藏的消費潛力。二是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進一步拓展居民增收渠道。要研究制定居民增收行動計劃,強化工資收入分配的技能價值激勵導向,積極拓寬不同收入群體的增收渠道;要加大再分配的力度,進一步壯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形成更加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三是加大公共服務有效供給,進一步提升居民消費意願。要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切實加大養老、醫療、教育等領域的有效供給。

  其次,加快促進農村消費潛力釋放,推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一是破解制約農民增收的體制機制,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要加大對農業經營主體的支持與幫扶力度,實現城鄉生產與消費高效對接,進一步穩定與提升經營性收入;探索建立全國性用工服務平台,鼓勵各地按需對接用工單位,提高農民的工資性收入。二是補齊消費基礎設施短板,全面優化農村消費環境。要加快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縣鄉村三級現代物流體系建設;要探索滿足鄉村發展需要的生活消費服務綜合體建設,大力推動鄉鎮生活服務行業發展。三是持續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切實改善農村居民生產生活。

  再次,加快挖掘和培育數字化消費,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一是加快建設數字消費基礎設施,切實支撐數字消費空間拓展。二是加快營造數字化消費環境,有效提升消費的科技感、舒適感、安全感。要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手段廣泛開展信用應用、優化信用平台,助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速推動中國信用紅利的釋放。三是加快培育數字化消費新模式,促進新型消費提質升級。要積極引導和推動數字技術在不同消費場景和細分消費領域的應用,推動線上線下銷售渠道高效融合,進一步豐富數字消費服務業態。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