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
http://www.CRNTT.com   2021-08-04 08:35:32


 
  經濟建設成果由人民共享。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經濟基礎十分薄弱。如何盡快擺脫一窮二白的貧困狀況,最根本的就是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70多年來,我們黨高度重視經濟建設,牢牢扭住發展這個主題不放鬆,創造了人類經濟史上的發展奇跡,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回答了新時代實現什麼樣的發展、如何實現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引領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我們黨保持戰略定力,準確判斷形勢,精心謀劃部署,果斷採取行動,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的發展答卷。我國不僅穩定保持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GDP突破100萬億元,而且人均GDP由1952年的119元提高到2020年的7.2萬元,增長了600倍。

  政治建設成果由人民共享。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從制度上保障了億萬人民始終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例,它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從歷屆人大代表的組成看,人大代表來自五湖四海,涵蓋各行各業、各個民族,一線工人、農民、專業技術人員代表所占比例逐年提升,反映了人民群眾政治參與的廣泛性。今年1月1日起實施的民法典,先後10次公開徵求各方面意見100餘萬條,是民主立法的典範,也是對人民權益的更好法治保障。

  文化建設成果由人民共享。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不懈探索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路,把發展文化事業作為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基本途徑,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全面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事業,著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努力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並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制度確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根本制度,把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我國文化建設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黨和國家事業全新局面提供了強大正能量。隨著文化事業蓬勃發展,人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增強。

  社會建設成果由人民共享。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堅持兜底線、保基本、補短板、強弱項,不斷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面推進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斷增進人民福祉,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城鎮新增就業連續多年年均超過千萬人;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2019年居民平均壽命為77.3歲。打贏脫貧攻堅戰,2020年底,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現行標準下9899萬人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由人民共享。新中國成立以來,全社會對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不斷深化,環境保護事業有序發展,污染治理成效不斷顯現,生態環境狀況持續好轉。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美麗中國建設,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頻度之密、監管執法尺度之嚴、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2020年,全國PM2.5平均濃度較2015年下降了25.8%,其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較2015年下降28%。截至2020年底,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2914個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到98.2%,長江流域、渤海入海的河流劣V類整治基本完成。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力爭於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基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在世界上樹立了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連茂君(天津市委常委、濱海新區區委書記)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