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貼地飛行”神器如何實現又快又穩
http://www.CRNTT.com   2021-08-02 11:53:43


 
  磁浮列車的誕生始於人們對輪軌列車極限速度的認知。

  20世紀初,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輪軌交通工具早已越過頂峰,人們開始看好內燃機。比蒸汽機速度更快、重量更輕、功率更大的內燃機一時成為“提速”的關鍵。汽車、飛機、輪船……新一輪“提速”熱潮在全世界掀起。

  然而,有科學家透過內燃機看到了輪軌之間摩擦的矛盾,通過精密計算,認為輪軌系統的極限速度很難超過350km/h。

  那麼,能否放棄車輪?抱著這一想法,1922年,德國工程師赫爾曼·肯佩爾提出了電磁懸浮原理,繼而申請了專利。

  20世紀70年代以後,為提高交通運輸能力以適應其經濟發展和民生的需要,德國、日本、美國等國家相繼開展了磁浮運輸系統的研發。

  我國對這一領域的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當時正從事自動化控制研究的國防科大教授常文森被“磁浮列車”的概念所吸引。

  1985年春,在日本參觀國際科技博覽會的常文森,一眼便認出了被稱為21世紀交通工具的磁浮列車,並用身上僅有的500日元購票試乘了一次。

  列車啟動,輕輕地浮了起來,在300米運行軌道上,以平穩的速度向前行駛。車到站了,他仍久久不願離去,一會兒摸摸這兒,一會兒看看那兒,下了車,又俯下身子觀看車底和軌道。他的心久久難以平靜。

  “要讓國產磁浮列車飛馳中華大地!”後來,常文森帶著科研團隊走上了一條漫長的探索之路。

  目前,國內有三條磁浮交通線路正在運營——

  2002年,上海,世界首條高速磁浮商業運營線試運行。該線路連接龍陽路和浦東機場,全長30公里,最高時速可達430公里,由上海與德國合作。

  如今,已過去近20年。在國家磁浮科研項目的支持下,上海磁浮交通發展有限公司成功研發了12類200多種磁浮關鍵國產替代產品:列車440V電網分配單元改造、ASG信號測試儀、渦旋無油空壓機……走出了一條從技術合作到自主創新之路。

  “快!”在上海工作的何女士告訴記者,乘坐磁浮線從龍陽路到浦東機場僅需七八分鐘,如果乘坐地鐵則需要40多分鐘,對於趕時間的商務人士“非常友好”。

  長沙,2016年5月開通我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一條中低速磁浮快線,全長18.55公里,運營時速為100公里。今年7月1日,這條線路實現新的突破——全線提速,既有磁浮列車運營時速由100公里提升至110公里,新的磁浮列車按時速140公里上線運營,成為世界上首條按時速140公里投入商業運營的中低速磁浮線路,僅需16分鐘便可駛完全程。

  北京,中低速磁浮S1線,我國第二條中低速磁浮線。2017年12月30日,門頭溝石廠站至金安橋站開通運營,開通首日客流為1.27萬人次。今年7月21日,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統下線後的第二天,S1線最後區間金安橋站至蘋果園站實現橋梁貫通,今年底將實現通車試運行。這標誌著S1線全線貫通,全長10.2公里。

  既要“浮起來”也要“跑起來”,加速到每小時600公里只需3.5分鐘

  速度,定義時空轉換法則,標記人類文明的跨越。在軌道交通領域,高速磁浮一直被稱為“貼地飛行”神器,作為國際尖端技術,是全球交通科技競爭的戰略高地。多個國家沿用不同技術路線進行了長期持續研發,並建成或規劃了試驗及運營線路。高速磁浮作為前沿關鍵科技被列入了我國《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也提出研究推進高速磁浮通道布局和試驗線路建設。

  在國際上,目前德國的磁浮技術最高試驗時速達到505公里。而在我國,處於運營狀態的3條磁浮線路中,上海磁浮線時速最高,為430公里。如今,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統問世,將成為當前速度最快的地面交通工具。按“門到門”實際旅行時間計算,是1500公里運程範圍內最快捷的交通模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