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形成強大國內市場要持續釋放三大潛力
http://www.CRNTT.com   2021-04-05 09:06:16


國內市場是中國經濟運行的一個典型特征。近年來,中國利用國內市場規模優勢,加快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有效助力達成宏觀經濟運行目標。
  中評社北京4月5日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十四五”時期,要“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形成強大國內市場”。要看到,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最為直接的目的就是發揮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此培育中國新的國際合作和競爭優勢,其核心就是要釋放國內市場潛力。釋放潛力的言下之意在於,由於各種因素影響,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存量與增量仍然有很大挖掘空間。要科學識別中國市場潛力到底來自於哪裡,如何通過政策調整加以釋放,從而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施策”。

  經濟日報發表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價格研究所研究員曾錚文章表示,要從投資和消費兩個層面入手,從供給和需求兩個角度發力,通過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擴增市場容量,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市場結構,通過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完善市場體制,最終解決總量非效率、結構非均質、體制非對稱三個方面的矛盾,以立體化的政策體系釋放總量、結構和體制三個系統性潛力,從而拓展超大規模市場的廣度、寬度和深度,為暢通國內大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奠定堅實基礎。

  發揮總量性潛力——培育完整內需體系

  文章稱,國內市場是中國經濟運行的一個典型特征。近年來,中國利用國內市場規模優勢,加快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有效助力達成宏觀經濟運行目標。但要看到的是,我們仍然存在內需釋放效率不高的問題,需要通過宏觀經濟政策加以調節,著力建設消費和投資需求旺盛的強大國內市場。

  一是激活存量消費需求。應該針對中國進一步釋放存量消費的堵點,加快落實全面促進消費相關政策,暢通居民消費市場的“微循環”。在這一過程中,既要順應消費升級的趨勢,進一步促進商品換代升級類消費增長,還要順應消費結構升級的趨勢,破除抑制服務性消費的相關障礙,加快培育新型服務消費,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既要推動建設現代商貿流通體系,進一步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還要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推動存量消費能力逐步釋放。

  二是不斷優化投資結構。從投資角度看,我們還存在基礎設施不完善、交易成本較高等短板。對此,要突出投資重點、提升投資效率、優化投資質量,夯實中國國內市場持續穩定擴大的基礎。比如,要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補齊短板,為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要推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加快形成針對總資產規模超過120萬億元工業企業設備更新改造升級的龐大投資市場;要聚焦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有效投資,不斷拓展城鄉市場範圍。此外,面向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不斷提高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等公共服務支出效率,切實形成高質量的公共服務市場體系。

  三是平衡各類需求關係。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核心是逐步釋放內需潛力,要注重各類需求內部以及各類需求之間的跨周期平衡,以提升內需潛力挖掘的可持續性。首先,要注重擴大消費政策和促進投資政策的跨周期設計,均勻釋放內需潛力,保障長周期中內需的可持續增長。其次,要處理好投資與消費之間跨期配置的問題,保持合意的儲蓄率、投資率和消費率,以促進內需長期健康發展。此外,要建設高水平開放平台,在穩定出口的同時特別注重擴大進口,形成內外需良性互動的局面。

  釋放結構性潛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文章認為,大規模的國內市場,但同時產業供給、城鄉區域、收入分配都存在結構性矛盾,整體呈現結構非均質特征。因此,要通過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破除和解決這些結構性矛盾,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逐步釋放結構性潛力,有效拓展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寬度。

  一是優化產業有效供給。不容忽視的是,中國產業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導致國內有效需求難以滿足、新興需求難以創造、供需鏈條難以暢通,必須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高水平循環引領和創造新需求。首先,要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和高端產品供給質量,構建高質量的現代產業體系。其次,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鼓勵發展服務新模式新業態,加快推進服務業數字化。再次,暢通產業鏈和供應鏈循環,實現上下游、產供銷有效銜接,促進農業、製造業、服務業、能源資源等產業門類關係協調。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