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推動地方數字經濟發展打開新空間
http://www.CRNTT.com   2021-03-07 08:49:46


  中評社北京3月7日電/“十四五”時期,“技術—經濟範式”加速從工業化向數字化演進,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經濟形態,正在成為推動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重要引擎,各地將迎來數字經濟競爭優勢的全面重構。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要“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機遇”。不同於傳統工業化模式,地方發展數字經濟需要全面調整發展戰略、產業政策,需要堅持辯證思維抓好數字經濟發展的頂層設計“軸”、核心產業“基”、人才隊伍“巢”、開放合作“圈”、創新發展“策”,使數字經濟落地生根、蓬勃發展,不斷打開發展新空間,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經濟日報發表國家信息中心胡擁軍文章提出,其一,強化頂層設計“軸”,進一步把“縱向到底”與“橫向到邊”結合起來。

  發展數字經濟是涉及數據要素、技術創新、平台企業、產業生態、智慧政府、創新制度的系統工程,不能簡單套用建園區、搞招商、上項目的傳統工業化模式。“十四五”時期,各地發展數字經濟首先要把頂層設計這根發展之“軸”立起來。具體來講,一方面要避免“九龍治水”的老問題,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組織領導格局。通過成立地方數字經濟發展領導小組,統籌各級政府、各級部門的組織協調機制,統籌部署推進數字經濟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另一方面要避免“各吹各調”的老問題,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規劃發展格局。各地要堅持“資金跟著項目走、項目跟著規劃走”,落實數字經濟發展相關規劃,一張藍圖幹到底,形成“數字經濟總體規劃+專項規劃+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的路線圖、任務書、時間表,強化數字經濟規劃實施剛性約束。

  其二,夯實核心產業“基”,進一步把“無中生有”與“脫胎換骨”結合起來。

  目前,各地發展數字經濟既存在脫離地方產業基礎一味追求“高大上”“新特奇”的問題,也存在守著農工商“老三件”不知道如何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機遇的現象。“十四五”時期,各地發展數字經濟既要注重通過數字技術賦能推動傳統產業“脫胎換骨”,也要超前布局“無中生有”培育一批數字化產業。具體來講,一方面要優化產業存量,積極推動新一輪數字化技改,推進“上雲用數賦智”,探索在若干傳統支柱產業領域推進“一業一雲”,加快智能工廠、數字農業、數字商圈改造。另一方面要培育產業增量,利用全產業鏈門類、海量應用場景推動數字技術創新與轉化應用,探索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區部分城市打造“世界創新資源+中國應用市場+城市轉化中心”的特色創新模式,在工業軟件、集成電路、高端芯片等領域積極推進“卡脖子”技術產品自主創新攻關,打造一批數字經濟領先城市。

  其三,築好人才隊伍“巢”,進一步把“外來和尚”與“本土行家”結合起來。

  與傳統產業招商引資不同,數字經濟發展更加強調招才引智,往往是“引進一個人才,帶來一個團隊,興辦一個企業,形成一個產業,擦亮一個城市”。“十四五”時期,各地發展數字經濟要著力解決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不足的問題,既要培養一批“本土行家”,也要把能念好經的“外來和尚”請進來。具體來看,一方面要潛心做好本地人才培養培訓,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合作,面向市場需求建立數字經濟人才實訓基地,為數字經濟發展培育實用性本土人才。另一方面要走出去選才引才用才,創新人才柔性引進模式,推動各類專家人才、創新團隊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等方面開展本地化合作。

  其四,打造開放合作“圈”,進一步把“引進來聚合”與“走出去融入”結合起來。

  與傳統工業強調“鏈控制”模式不同,數字經濟發展更強調“圈合作”思維,其發展離不開聚合各類數據要素、數字技術、平台企業的生態圈。“十四五”時期,各地發展數字經濟既要引進來,也要走出去,尤其是要打破行政區之間的惡性競爭,攜手合作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具體來看,一方面要善於引進來共享要素資源,建議引導數字經濟領域的知名企業、院校、科研機構與本地企業共同成立數字經濟發展聯盟,探索“本地化+落地化”服務模式,深化與國際數字經濟領域的合作交流,積極推進世界知名企業在當地設立區域總部或研發中心。另一方面要善於利用走出去加快融入區域一體化,推動區域性數字化基礎設施、公共數據資源和服務平台共建共享,可考慮探索建設“數字長三角”“數字大灣區”“數字京津冀”“數字成渝經濟圈”等。

  其五,形成創新發展“策”,進一步把“大膽創新”與“堅守底線”結合起來。

  數字經濟是發展最快、創新最活躍的經濟活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但也存在一些被簡單套用原有的監管制度而捆住手腳的問題,暴露出了一些違法違規的現象。“十四五”時期,各地發展數字經濟要在公平監管的基礎上把制度政策搞活,在集成性制度創新、首創性制度創新上“膽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具體來看,一方面要鼓勵數字經濟制度創新,借鑒浙江、上海、貴州、四川等地數字經濟先行經驗,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建立和完善補位性、保障性的制度和規範等方面多做一些工作,及時出台、修改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破除不合理的行業壁壘。另一方面要築牢數字經濟發展的底線紅線,研究制定以用戶安全保障為底線的准入政策,對涉眾類的新業態新模式強化審慎監管。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