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大數據“殺熟”,必須重罰!
http://www.CRNTT.com   2021-01-22 16:00:41


  中評社北京1月22日電/據中國經濟網報道,同一房型價格不同,同一路線打車卻比其他人高出不少,同一家店的外賣吃得總比別人貴……近年來,平台經濟快速發展,大數據為消費者提供更具個性的產品和服務。與此同時,網絡平台利用大數據“殺熟”也屢見不鮮。日前,中國消費者協會召開網絡消費領域算法規制與消費者保護座談會,指出部分互聯網平台利用算法技術進行大數據“殺熟”,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必須加強算法應用的有效規制。

  套路多,用戶防不勝防

  “師傅,直行就可以吧?”前幾天,北京市民趙文軍從朝陽區呼家樓打車前往海淀區甘家口北街。打開手機導航軟件一看,卻發現問題:當時車輛行駛暢通,直行線路並不擁堵,車上導航卻顯示要繞行,他趕忙要求司機切換了線路。

  作為打車軟件“重度用戶”,趙文軍這次沒有成為算法“暗箭”的獵物。不過,有些消費者就沒這麼幸運了。有用戶分享自己被“割韭菜”的經歷:“我和妻子同時打車,同時發起,同樣的起止點,我的定價每次都會貴一些,因為我每天都要打這個路線的車,我妻子是偶爾會打。”

  不僅是交通出行,隨著平台經濟快速發展,網絡購物、旅遊住宿、電子票務、訂餐外賣等生活消費領域或多或少都存在大數據“殺熟”現象。所謂“殺熟”,即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還有消費者明明是平台會員,但商品價格卻比普通用戶的要高。

  大數據“殺熟”還有更隱蔽的招數。根據消費者投訴,中消協整理出其他類型的算法價格歧視,比如根據消費者所在地區、頁面瀏覽次數等制定不同價格等。

  有程序員解釋其中“奧妙”:如果平時瀏覽服裝和寵物用品時間比較多,用戶會對這些商品價格區間更為熟稔,平台傾向於推薦性價比高的產品。反之,當用戶開始瀏覽平時不怎麼看的產品且瀏覽時間不長,那麼算法就會傾向於推薦價格較高的產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