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新圈子”,引入潮流包裝,創新僑批活化利用
江門在僑批活化展示方面進行了大量積極探索,建成台山銀信廣場和銀信博物館,舉辦品牌活動“少年中國說”華僑書信朗誦會,走進北京、廣州、武漢等10多座城市進行巡展,參與海外僑批交流展示,創作僑批元素文藝作品等,積累豐富經驗,取得較好效果。要推動僑批活動真正實現“見人見物見生活”,必須創新僑批活化包裝,整合更多資源、方式,賦內涵、善包裝、巧推介,以“四個融入”讓銀信走出“深閨”,通過僑批故事講好僑鄉故事、中國故事。
一是融入城市。在城市建設、地標建築、城市景觀、文旅項目等方面運用好僑批元素,以開平赤坎古鎮華僑文化展示旅遊項目建設為契機,挖掘“僑批館”“巡城馬”等僑批相關歷史文化遺存,重現僑批流轉生態系統,更多地將僑批檔案展示在公共空間,體現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記住鄉愁。科學規劃僑批展示專館建設,在核心城區高質量高標準建設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銀信專題分館,打造城市文化客廳,豐富華僑文化內涵。
二是融入生活。設計開發僑批手賬、僑批紅包等具有藝術性、實用性的文創產品,把僑批的信封、郵戳、信箋等,轉化為視覺符號,以有形語言傳遞無形的精神內涵。樹立互聯網思維,運用3D、4K、5G等技術手段,打造“爆款”宣傳品,把教育性、觀賞性結合起來,加快僑批網絡化、生活化傳播。
三是融入文藝。組織現有僑批題材文藝作品展播,同時積極創作以僑批為主線、反映華僑家國情懷的文藝作品,通過文學、話劇、微電影、紀錄片等藝術形式,把僑批背後的華僑精神搬上舞台熒屏,在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時,教化熏陶,成風化人,沁潤人心。
四是融入文明創建。依托僑批豐富的文化內涵,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文化祠堂、村史館、口袋公園、社區服務中心、校園陳列室等為主陣地,推動僑批文化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把僑批中蘊含的家風家訓、愛國情懷、誠實守信、崇文重教、勤儉持家、艱苦奮鬥等精神內涵,嵌入文明創建實踐,培育時代新人。
開出“好方子”,構築三大平台,講好江門僑批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