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學術臨時工”是如何產生的
http://www.CRNTT.com   2020-12-16 11:40:33


(圖片來源:網絡資料)
  中評社北京12月16日電/據光明日報報道,近日,一篇關於“學術臨時工”的文章引發網絡熱議。文中把一些中途退出科研的博士和青年教師稱之為“學術臨時工”,把引發這一現象的原因歸咎於研究難做、論文難發、項目難申和師生關係緊張。誠然,科研人員的中途離場令人嘆息,但如果簡單地將原因總結如上則未免有失偏頗。

  其一,研究難做是每一個科研人員必須正視和接受的客觀事實。了解科研工作的人都知道:科研是一個不斷試錯、調整、提升的過程,從來就沒有一蹴而就的科研成果和不勞而獲的學術成就。即便是最優秀的科研人員,也可能需要面對99%失敗的可能性。正因為如此,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才熠熠生輝,激勵一代又一代學者銳意進取。

  何況,每個職業都有自己的壓力,科研工作自然也不例外。耐不了寂寞、受不起失敗、坐不住冷板凳,一旦遇到“研究方向沒有進展,科研儀器出現問題,實驗數據不夠理想”等挫折就打退堂鼓的人,成為一名優秀的科研人員的概率想必也不會太高。

  其二,關於論文難發和項目難申則需要辯證對待。學術論文是承載知識創新的重要形式,學者通過發表論文,報告和共享自己的研究發現,豐富人類知識寶庫;科研項目則為研究提供資源支撐。由於資源的稀缺性,有限的論文版面和項目資金只能優先配置給更為優秀的科研人員,這就勢必造成多數人論文難發、項目難申的情況。儘管論文發表和項目申報在個體上存在些許偏差,但在總體上,高水平論文和高層次項目與研究者的科研水平是匹配的。無論文、無項目的學者與其一味發牢騷,不如“見賢思齊”,努力提升研究水平和成果質量,才能變“難”為“易”。

  其三,造成師生關係緊張的深層次原因,可能是導師和學生對於培養模式的認知差異。不可否認,現實中確實有個別導師師德師風存在問題,但總體上科研院校導師隊伍的水平較高。學無定法、因材施教,不同導師的培養方式和性格特點存在差異,不少人在選擇導師時,盲從於導師的學術頭銜和行政官銜,忽視研究興趣和培養模式的匹配度,矛盾的種子早在選擇之時就已埋下,無關學術本身。如果學生在選擇導師時綜合自己的研究興趣、學術規劃和個性特點,加強了解和溝通,選擇一位適合自己的導師更容易帶來共贏結果。

  因此,科研之路本不平坦,知難而退、有進有退是正常的職業選擇。適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路,這些所謂的“學術臨時工”自我認識到並不適合科研,及早退出科研領域,並非資源浪費,而是正常的優勝劣汰,是對教育科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個人職業規劃的合理調整。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