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李嘉誠捐1.7億挺4大研科技創新
http://www.CRNTT.com   2020-09-17 14:30:58


  中評社香港9月17日電/讚醫護科研教育人才具潛質,“憑仁善斷”可續專業服務港。

  香港文匯報報道,李嘉誠基金會主席李嘉誠昨日致函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科技大學、香港教育大學,引蘇東坡《赤壁賦》,鼓勵在萬物多變中,以創新力量求存立足未來,以推動教育衝出混沌迷惘,並捐資共1.7億元,支持多個科技項目。李嘉誠強調,香港醫護、科研、教育人才均甚具潛質,加上“憑仁善斷”的素養,定可繼續以專業服務香港。他並表示,生物醫學科技已成為解決各種生命難題的神幻鑰匙,AI“無碼”應用將是全方位能力提升的關鍵,面廣寸深的大類課程已不足支撐長遠競爭力,發展生物經濟產業、推動AI能力在香港普及,刻不容緩。
 
  信函寄出之時,基金會已悉數把資助撥給4間院校。當中包括捐資1億元支持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成立“低溫電子顯微設施研究中心”,引進諾貝爾得獎技術“Cryo-EM”,把移動中的微細生物分子凍結,以原子的尺度描繪,讓科研人員看見3D高解像度的蛋白質結構,對促進研發藥物的設計和生產將帶來突破發展。
 
  捐款中亦有3,500萬元助建中文大學醫學院世界高水平的轉化組學平台,增設最先進的分析質譜儀系統,運用全球最快、最靈敏的質譜儀篩檢方法,以從大量臨床樣本和中醫藥中找到有價值的生物化學分子,開發新型生物標誌物和藥物,推動相關範疇的研究。
 
  捐款還有3,000萬元支持香港科技大學發展合成生物學科研,落實相關先進項目,為注入未來的生物經濟產業新動力奠下基礎。合成生物學是一個跨學科研究,當中除了牽涉到分子生物學、生物科技,更會使用工程學的知識,透過大規模設計、編寫或修改微生物的基因組(Genome),令它們像機器一般,表現出不同的功能,從而解決問題,例如治療疾病、進行生物探測等等。
 
  另有500萬元資助香港教育大學與本地設計師合作,提升教材質素,並以AI教材授人以漁。教大將引入全港首個終端AI教材,由全球三大的AI晶片科技公司Kneron團隊編寫,配以AI軟硬件教學,培育同學系統思維、符號運用與科技資訊等核心素養,相關課程獲知名大學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洛杉磯加州大學等肯定。
 
  引《赤壁賦》勉蓄發創新 

  是次是李嘉誠首次同時向4間本地大學捐款。李嘉誠在信中提到,他最近獲得一幅《赤壁賦》書法,筆力曲折,盡顯蘇子刻骨之真率,天地萬物間流逝的“變”與“不變”中,各人如何尋找和展現自己的角色。他認為蓄發創新是求存立足未來的力量,“知識改變命運”許是老生常談,箇中真意,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永恒。
 
  衝出混沌迷惘 教育必由之道 

  他指出,這個庚子年一直多變,驚心動魄挑戰全球處處,他深信衝出混沌迷惘,教育是必由之道,一葉輕舟往未來。本結合推動生物醫學“教與研”的探索追求,15年前基金會10億元捐資港大醫學院,希望有助香港良好的醫療基礎上更上層樓發展生物經濟產業。
 
  李嘉誠期望與4院校管理層,共同借科技革命之力,自強守志,化虛幻夢境為實質競爭力,“下筆此信,滿心高興,我認為沒有任何事情比‘希望’更能振奮人心,借科技革命之力,自強守志,化虛幻夢境為實質競爭力,也是你我終生的共鳴。”
 
  四大院校回應 

  港大:塑造更佳醫療願景 

  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教授表示,李嘉誠先生及基金會對醫學教育有長遠承諾,港大多年來得李先生及基金會慷慨捐贈,於學術、科研和醫療服務方面長足發展。是次捐贈更有助我們更精確地研發多種藥物,在醫學院堅實的基礎上,開發嶄新及突破性研究成果,惠澤社群。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將繼續致力教學和科研創新,為全港市民以至全球人類的健康服務,塑造更佳醫療願景。
 
  中大:新增設施全球最先進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表示,新增設的設施為全球最先進的科研設施,將有助中大醫學院的科研人員進行精準醫學、微生物群、營養科學和生物標誌物的發現;及為傳染病學、心血管代謝疾病、癌症、兒童疾病和中醫藥等的藥物開發提供篩檢的技術支援。李嘉誠先生及基金會的捐款將對本地、全球,以至我們的下一代應對各種威脅生命的疾病,帶來深遠的影響。
 
  科大:重點發展合成生物學 

  香港科技大學表示,感謝李嘉誠基金會對科大的慷慨捐助和支持。合成生物學是未來經濟發展核心,亦是科大重點發展項目之一。大學一直推動跨學科研究,期望透過整合基因工程、人工智能及相關技術與分析方法,發展從生物分子到細胞以至實際產品的開拓創新。今次捐款將有助支持大學在該方面的研究,以及有關領域的人才培訓。
 
  教大:人工智能大勢所趨 

  香港教育大學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教授、教學科技中心總監、計劃主要負責人江紹祥表示,人工智能為大勢所趨,故計劃會引入終端AI教材,在教大,甚至是中學推行人工智能普及認知教育。他舉例指,學生可以在課程中以有趣的形式學會AI的思維模式,“AI需要透過學習大量的圖像才能準確辨認事物,哪怕是體育教師,我們亦期望他在教學中套用此思維,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整合不同選手的跳高姿勢,從而教導學生如何跳得更高。”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