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經濟特區成為中國新經濟制度的“拓荒者”
http://www.CRNTT.com   2020-08-21 09:42:02


  中評社北京8月21日電/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40年來,深圳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就在深圳未來如何發展的關鍵時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出台,賦予深圳新的歷史使命和發展機遇。那麼,以深圳為代表的經濟特區走過一條怎樣的成功之路,未來的路又該如何走,這也許是包括專家學者在內所有關心特區發展的人們所關切的問題。

  經濟特區是從計劃經濟體制到市場經濟制度轉變過程中的制度試驗區域,其根本的獨特性在於發展過程中擁有領先於內地實施市場經濟體制的占先優勢,其存在的依據在於制度轉換能夠產生制度替代效應,這是深圳等經濟特區獲得發展的根本原因。

  40年前的中國發展面臨的情形複雜,資本不足、市場制約和經濟制度落後是經濟起飛的三個阻礙因素。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對解決資本和市場問題產生強大的掣肘作用,成為克服資本、市場問題的制度障礙。因此中國需要首先打破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藩籬。

  經濟特區通過開放策略同時解決了資本要素和有效經濟制度供給不足兩個問題,從長期落後的困境中走了出來。中國經濟特區開放發展範式開啟經濟起飛的基本邏輯是:第一,創造經濟起飛的重要前提:制度條件;第二,開放創造市場制度運行的基本條件:市場化企業;第三,經濟特區功能與使命具有時代演進性。

  第一,創造經濟起飛的重要前提:制度條件

  經濟學家庫茲涅茨將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定義為生產經濟產品的能力獲得長期提升和制度、思想意識的調整。庫茲涅茨定義有三層含義:國民生產總值增長、技術作為經濟增長源泉的形成、具備制度(包括政治與法律制度、經濟體制、經濟結構等)和思想意識條件。中國的起飛內涵不完全如此,根本內容在於制度變革和經濟規模的增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啟示我們:制度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問題。制度的改變不僅僅是指改革計劃經濟制度下的不合理部分,更是一種新的經濟制度即市場制度的建立。

  經濟特區建立之初,普遍計劃體制背景下的深圳等經濟特區向外開放,成為對外開放“窗口”。信息的內外交流是先於物質流動的。這裡的信息包括兩種信息:關於改革的信息流向海外,首先是香港和澳門地區,向外流動的改革信息,使海外資本、特別是華人資本具有了想象空間,在觀望、吸收、加工、風險評估後,收益預期日漸形成,成為後來資本進入經濟特區的巨大推力。

  從境外尤其是香港、澳門地區同時也有重要的信息流向經濟特區,這就是市場知識、市場理念、財富水平與財富分配等等。“經濟特區的作用就在於在率先開放過程中,率先獲得了較為完全的制度信息。”新鮮制度信息(與原來的截然不同)和有效性(香港和澳門如此繁榮),使這些信息逐漸成為了關鍵發展動力。

  海外關於經濟制度信息的高強度進入,創造了經濟特區經濟起飛的“庫茲涅茨條件”。

  由於觀念、知識並不是制度,它至多是制度的必要條件,來自海外的市場制度信息經過另外一個重要而艱難的過程即改革演變成具有市場性質的“遊戲規則”。顯然,經濟特區市場制度的創建過程是一個海外市場制度信息、知識、理論的“內部化過程”,即改革過程。這一過程就是新古典主義發展經濟學家提出的“刺激-反應機制”的建立過程。通過建立個人作為決策者的刺激-反應機制,在利益的驅使和成本約束下,人們在不同的選擇間進行抉擇以獲最大福利,逐步地形成市場價格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導向作用。

  中國經濟特區的改革過程是在市場制度信息、知識與原有計劃體制的衝突、矛盾之間發生的。原有制度和規則對新制度高度不相容是改革過程發生的根本原因。通過自上而下的力量將市場制度信息內部化為新的經濟制度,經濟特區成為中國新經濟制度的“拓荒者”。

  第二,開放創造市場制度運行的基本條件:市場化企業

  市場制度具有財富效率的本質原因是市場制度的競爭屬性,所以競爭才是經濟發展能力的根本原由。而自由企業是競爭的主體因素。這包括兩重含義:企業必須是自主的且有足夠多的企業數量。企業性質即公有與私有是計劃與計劃經濟的重要差別,大比例的計劃企業會“擠出”競爭機制,缺乏財富效率。另一種情形是,因為壟斷或者因為資源禀賦條件嚴重不足引起企業數量不足時,市場制度的效率也會大打折扣,經濟發展水平同樣低下,這是出現在世界上一些國家,雖然是市場體制但其經濟發展依然落後的原因。

  經濟特區開放發展範式解決了市場企業的問題,比如,深圳經濟特區成立的第一年間,營業的外商協議投資數量增長91%,協議投資金額年度增長218%,而實際利用的外商投資額度則增長了242%。企業數量大量增加,由517家增加到16136家。另外,在全部16136家企業中,大型企業僅71個,99%的企業為中小規模,其競爭性可見一斑。不同性質企業開始大量出現,成為真正的市場競爭者群體,競爭機制由此建立。

  對於以制度試驗為重要使命的經濟特區而言,企業性質與企業數量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也是經濟制度試驗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檢驗尺度。開放路徑帶來的市場主體變化,是經濟特區成為中國經濟制度現代化中的先行者的其中一個重要體現。

  與世界上的經濟特區形成區別,經濟特區現象在中國不斷表現出其動態演化特征。這個動態演化特征可以表述為:中國經濟特區在時間維度上的動態演化過程是由制度試驗導向到區域發展導向再到發展問題導向;在期望功能的設定上由全局性-戰略區域性-特定局部性變化;從本質內涵上則由制度試驗-綜合實踐-路徑探索。但總體看中國經濟特區的歷史實踐是圍繞目標體制、發展路徑、制度變遷方式尋找答案。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