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後疫情時代:人類對話、交流、合作大趨勢
http://www.CRNTT.com   2020-08-09 00:07:52


 
  對話是世界不同國家和種族互相尊重、友好相處、平等互利的基本前提;交流是深化世界各國關係、增進互信的有效途徑;合作是世界共同繁榮和發展的必然選擇。霸權已經過時,強權已經破產。堅持霸權主義的強權政治,最終必將走向死路。這個世界,由一兩個大國說了算的時代已經過去,幾個大國可以搞定全球的時代一去不復返。這將是一個劃時代的轉變,是人類社會以和平、談判、交流、合作為主軸,處理國家與國家、族群與族群關係的文明新時代。而這樣一個時代,恰恰是中國傳統文化數千年持之以恆所宣導、中國歷代先賢孜孜以求的大同世界,是中華“和合”思想和當代中國開放包容、互利共贏對外政策理念的體現。歷史沒有暫停鍵,世界回不到過去,中國同樣也不會停下前進的腳步。正像習近平講的,“古往今來,人類從閉塞走向開放、從隔絕走向融合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⑦

  馬丁·路德·金說過,“人們之所以相互敵視,是因為相互害怕;之所以相互害怕,是因為相互不瞭解;之所以相互不瞭解,是因為相互不能溝通;之所以相互不能溝通,是因為彼此隔閡。”由此,聯想到動物界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由於雙方表達的信息差異而帶來很多誤會、誤解,甚至成為仇敵。比如說,貓科動物表達友好開心時,它喉嚨往往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當它發現敵情時,它的尾巴會翹起來。而犬科動物恰好相反,它表達友善愉悅時尾巴是翹起來的,當它發現敵情表達憤怒時才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某天,兩位相見面,一個尾巴翹起來,另一個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兩個都覺得不對勁,我在歡迎你,你怎麼把我當成敵人了?其實雙方都在表達善意,但基於自身表達方式對接收的信息理解不同。於是,誤解產生了,而且越來越深,最後相互成了仇敵,老死不相往來。動物界如此,人類社會更加複雜。不試圖瞭解對方,理解對方,不會溝通,不講藝術,就會產生誤會和衝突,甚至可能導致戰爭。

  它啟示我們,衹有溝通才能消除誤解。技術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地球村與全球化把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繫在一起。基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偉目標、增進世界人民福祉的不懈追求、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共同利益,我們溝通得多,交流就多;交流得多,互信就多;互信增多,友誼就多。中醫理論中“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所印證的也是這個道理,凡事淤堵就容易產生問題。盲目猜忌,疑鄰盜斧衹能把事情變得更加糟糕。講究溝通藝術、相互理解支持,得道多助就會把事業做得更加強大。

  三、中國不是强權政治的信奉者,推動不同文明和諧共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主動扛起的責任與擔當

  從歷史看,中華文化植根於農耕民族,幾千年來一直靠腳踏實地辛勤勞動來積纍財富,創造自己的文明,走出自己的發展道路。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霸世界的基因。

  中國的體量註定要招人惹眼。因為正如習近平所說,“中國實現了現代化,意味著比現在所有發達國家人口總和還要多的中國人民將進入現代化行列。”面對中國的國力和影響力迅速上升,國際上圍繞中國將如何處理與現存世界秩序的關係,出現了不同的觀點。這些觀點基本上可概括為三類:一是“革命論”,認為中國將另起爐竈,徹底打破和顛覆二戰後由美國主導形成的國際秩序。二是“修正論”,認為中國是一個“修正主義國家”,將採取合則用之、不合則廢的方式,對待戰後國際秩序。三是“接管論”,認為美國步履艱難,世界陷入危機,中國將著手接管聯合國、世衛組織等主要國際機構,收拾美國留下的殘局。以上三論,有的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有的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有的則源於不瞭解中國的歷史傳統、文化觀念和對外政策。

  事實上,中國的立場和行為無疑表明其始終是現行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建設者貢獻者。中國之所以秉持這樣的立場,一是“不會”。中華數千年來的文明,始終認為“過猶不及”,宣導中庸、和合、不極端、不冒進。中國的對外政策,同樣主張大小國家一律平等、和平共處、和諧發展。這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和政策傾向,導致中國不會去尋求徹底改變戰後國際秩序,也不會去尋求做什麼“霸主”。

  二是“不必”。中國本身就是戰後國際秩序的重要創建者。中國是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第一個國家。中國曾同印度、緬甸一道,共同宣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並使其成為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中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國際舞台上長期維護發展中國家和中小國家的正當權益。中國一直是現有國際經濟體系的主要受益者。迄今已參加的國際組織1700多個,其中政府間國際組織220多個,簽署2.2萬多項國際條約,是國際體系的重要一員和建設性參與者。中國並無意去推翻自己親手參與建立的國際秩序。

  三是“不需”。新中國70年的實踐表明,戰後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總體上符合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利益。新中國的成立、建設、發展、繁榮,也是在戰後國際秩序這個大背景下實現的。即便是從最基本的成本-收益角度看,中國也沒有必要去耗費巨大成本,大費周章再搞一套新的國際秩序。當然,不能否認,現行國際秩序的確存在缺陷和弊端,需要改革和調整,這也是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國家長期在做的。但是,現行國際秩序是在總結兩次世界大戰教訓基礎上產生的,是維護和平與發展的產物,對包括西方大國在內的所有國家都有約束和規範作用,對於降低全球無序競爭具有重要意義,其基礎不應動搖。充當“挑戰者”,推倒重來無異自挖牆腳,既不現實,也不可取。

  中國將始終做一個維護和平的國家,中國將始終做一個促進合作的國家,中國將始終做一個虛心學習的國家(習近平語)。中國願意與各國一道,通過對話、交流、合作,共同探討多極世界全球治理新模式,與時俱進,推動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進行必要改革和完善,使其更加公正合理,更加符合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願望。但在此過程中,中國將注重加強國際關係的多邊化、法治化、民主化,推動不同文明的和諧共存,而不會推行單邊主義、叢林法則、強權政治和文明衝突論。

  四、中國不會停止改革開放,仍將繼續融入世界並不斷為人類社會和平發展貢獻智慧和方案

  中國和世界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改變。作為一個開放、包容、進取、日益壯大、不斷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國,中國在主動擁抱人類文明發展優秀成果的同時,也自然會以自己的方式影響和改變世界。

  中國主要是以改變自身的方式進行的。政治上,中國政通人和,社會和諧安寧,使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可以安居樂業、共享太平,而不必擔心戰火紛爭、背井離鄉、顛沛流離。經濟上,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連續10多年居於各國之首,對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突出貢獻舉世公認。特別是,中國以全黨意志,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到2020年底,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將實現全部脫貧,標誌著約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擺脫了貧窮。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中國在全球脫貧領域創造了記錄。中國也是最早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為世界減貧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社會上,中國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覆蓋人口超13.5億。中國人的人均預期壽命,從1949年的35歲增加到2019年的77歲,超過世界平均水平4歲。

  中國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但是,中國沒有而且也不會輸出自己的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歷盡艱辛探索而找到的擺脫貧弱之路,它是內向的,而不是擴張的。每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是綜合考慮了自身政治狀況、經濟形態、民族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結果,中國始終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中國提供的國際公共產品,都是以和平、自願、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的方式進行的,而不是訴諸於戰爭或脅迫。

  “當潮水退去時,你才知道誰在裸泳;當潮水洶湧時,你才能看到誰在真正乘風破浪。”中國政府始終把對人民負責、對人類負責的大國擔當放在首位。在抗疫戰役中,“全國上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中國政治架構和治理能力的優勢得到充分展現。在世界上獨一無二。“中國答卷”最大的優勢是黨的領導,“中國奇跡”最高的境界是領袖韜略,“中國效率”最硬的內核是制度機制,“中國精神”最亮的底色是團結奉獻,“中國智慧”最強的引擎是科技創新,“中國力量”最厚的根基是人民群眾,“中國法制”最佳的方案是自覺管控。

  中國不搞對抗,但也不懼怕恐嚇和威脅。如何處理國家間關係,一般可分為合作、競爭、對抗三種。中國自古以來篤信合則互利、鬥則兩敗,在處理國際關係時,從不主張搞對抗,中國也沒有要求任何國家改弦更張。但有些國家卻一直試圖重塑中國的發展道路,並且因為中國拒絕按照它的願望做出改變而惱羞成怒,露出霸權主義的獠牙和凶相。似乎中國衹有按照它指定的模式發展,它才不會失望,才會繼續向中國施捨合作;衹要中國偏離它指定的軌道發展,它就一夜之間“失望”了,感到“上當受騙了”,進而“覺醒”,轉為對華強硬施壓的“政治正確”。事實上,是中國超越列國走向民族復興、世界第一的勢頭嚇壞了他們,是世界走向多極、美國不再“獨大”的前景刺痛了他們。無論以何種方式,衹要中國呈現出超美之勢,他們就會找出各種理由“失望”,進而會竭盡全力打壓、遏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日本,不就是緣於超越之勢而被美國打壓至今嗎?冷戰結束以來的歐盟,不就是因為推進經濟政治一體化而持續遭到美國的設計而坑害嗎?當今美國,其實就是一個對華無奈、貪婪又有些懼怕,衹能靠尋找外敵來轉嫁國內矛盾,對外聚集盟友來彌補分歧的國家。面對霸權主義的恐嚇與威脅,團結起來的中國人民從來是無所畏懼的,中國人民絕不會屈服,必將採取一切必要手段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利益。中國人看別人臉色,仰人鼻息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中國要和平不要霸權,中國是機遇不是對手,中國是夥伴不是威脅。”⑧中國始終主張通過對話、交流、合作來處理大國關係,維護世界和平。在國際合作中,中國一直“堅持‘拉手’而不是‘鬆手’,堅持‘拆牆’而不是‘築牆’”⑨。面對矛盾,中國既不選擇迴避,也不選擇激化。中國的發展和復興,需要一個長期和平或者總體和平的環境,中國復興後維持繁榮局面,更需要借鑒西方列強侵略擴張到衰落失敗的教訓,繼續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沒有和平發展的環境,中國很難集中精力推進建設,實現經濟社會的趕超式發展;放棄和平發展的理念,中國也很難不重蹈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盛極而衰、走下坡路的覆轍。因此,中國過去、現在和將來都不會搞大國對抗,世界上的眾多跨國性事務,需要大國間同心協力、合作應對。建設新型大國關係,是中國的主張,也是中國的道路選擇。當前,控制和戰勝疫情絕不可能衹是一部分國家的事情,而是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以及全人類的事情,迫切需要加強合作,共度時艱。

  自說自唱徒自舞,亂彈亂語不堪聽!世界和平之歌不是一場紛亂的“打擊樂”,而註定是一首美妙的“協奏曲”,衹有各國齊心協力、大家聯手聯彈,方能演奏得悅耳賞心、盪氣迴腸!

  注釋:

  ①基辛格:2020年4月3日,《華爾街日報》題《新冠病毒大流行將永遠改變世界》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287頁,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544頁,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470~471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⑤習近平:2020年6月18日,《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級別視訊會議書面致辭》

  ⑥《參考消息》網,《西媒:世界秩序重要支柱已被新冠大流行損害》,2020年6月28日

  ⑦習近平:2019年6月7日,《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上關於世界經濟形勢和貿易問題的講話》

  ⑧習近平:2014年4月5日,《在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

  ⑨習近平:2019年11月5日,《在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0年8月號,總第272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