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回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點沒有變,具有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的有利條件。 |
中評社北京6月13日電/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和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經濟界委員聯組會時指出,要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疫情衝擊雖然帶來“陣痛”,但中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回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點沒有變,具有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的有利條件。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按照政府工作報告部署要求,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落實“六穩”“六保”任務,穩住經濟基本盤,兜住民生底線,努力“以保促穩、穩中求進”。
扎實推進復工復產復學,恢復經濟社會發展活力
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政武經的評論文章表示,當前,全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但境外疫情形勢嚴峻複雜,國內防範疫情反彈任務仍然艱巨繁重。只有時刻綳緊疫情防控這根弦,扎實推進復工復產復學,才能快速恢復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
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堅決防止疫情反彈。有效防控疫情是穩住經濟基本盤的前提。要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立平戰結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促進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與醫療機構的有機銜接和聯動協同,健全應急物資保障體系,提高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愛國衛生運動是中國防控重大傳染病的重要法寶。要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不斷豐富內涵、多方齊抓共管、健全長效機制,使其在新時代煥發出強大生命力。健全低風險地區及時發現、快速處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態化防控機制,落實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要求,完善並及時啟動相關防控預案,堅決防止疫情反彈。湖北地區堅持常態化精准防控和局部應急處置有機結合,加強社區精准防控,擴大檢測範圍,不斷鞏固疫情防控成果。充分運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提高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堅持以法治化方式為統籌科學防疫和有序復工護航,全面提高依法治理能力。
扎實推進復工復產復學,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格局。穩定經濟是有效防控疫情的重要基礎。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圍繞重點產業鏈、龍頭企業、重大投資項目,打通“堵點”、補上“斷點”,加強要素保障,促進上下游、產供銷、大中小企業協同復工達產。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暢通各類要素流動渠道,保障不同市場主體平等獲取生產要素,為企業復工復產創造良好條件。加快推動各類經濟活動有序恢復,以大帶小、上下聯動、內外互動,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循環。有序推進學校復學復課,確保師生身心健康。
善用宏觀政策“組合拳”,保障經濟平穩運行
文章指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圍繞“六穩”“六保”提出了一系列強有力的宏觀政策舉措。要通過有效政策組合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和社會大局穩定,發揮宏觀調控政策的對衝和引導作用,需求擴張與供給管理相配合,消費啟動與投資擴張並行,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相協調,底線管理與相機決策並重,注意完善政策協調機制,力求“見苗澆水”“放水養魚”,不搞“大水漫灌”,提高政策精准性。
採取措施為企業紓困解難,著力穩企業、保就業。“六保”的關鍵是保住億萬市場主體。受疫情衝擊,國內產業鏈、供應鏈一度運轉不暢;內需活力受到一定抑制,叠加外部需求萎縮等因素影響,需求側的恢復也面臨較大困難。此外,許多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中小微企業以及缺乏資產儲備甚至存在金融負債的個體工商戶,出現短期收入大幅下降、流動性約束急劇上升的情況。對此,黨中央在加大減稅降費力度、推動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強化對穩企業的金融支持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多措並舉疏通和修復“堵點”“斷點”,盡力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渡過難關,增強企業穩定和創造就業的能力。
協調運用各種宏觀政策手段。把握好時機、掌控好力度,形成保障經濟平穩運行的政策合力。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充分考慮各方面“增支減收”壓力和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適度提高赤字率、擴大財政赤字規模、發行抗疫特別國債,緩解財政收支不平衡的矛盾,為逆周期調節創造更加積極有為的空間。優化預算支出結構,進一步壓縮非急需非剛性支出。今年預計為企業新增減負超過2.5萬億元,將有助於減輕企業生存壓力和經營負擔。繼續通過財政貼息、融資擔保補貼等方式,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運用降准、降息、再貸款等手段,引導貸款市場利率下行,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做到創造有效需求與優化供給結構並重。持續深化中小銀行改革,通過結構性工具支持中小銀行在幫助中小微企業紓困解難中發揮更大作用,滿足實體經濟需求。大力發展金融科技,降低服務成本,提高服務精准性。增強金融市場韌性,提高風險意識、強化風險管控。財政、貨幣和投資等政策要聚力支持穩就業。促就業舉措要應出盡出,拓崗位辦法要能用盡用,多渠道擴大就業“蓄水池”。清理對就業的不合理進入障礙與歧視性政策,營造更加公平的就業環境。千方百計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的就業工作,優化職業技能培訓供給,實現“以訓穩崗”。加大就業、醫療、社保等方面投入,加強困難群體幫扶力度,兜住基本民生底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