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糾紛多而雜,全走法律程序不現實。《北京市物業管理條例》提到要建立人民調解、行業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構成的多元糾紛解決機制。“這種機制及其良性運行是化解矛盾的有效方法。但從目前來看,這套機制參與解決小區物業糾紛還很不夠。如何健全機制、加快運行是關鍵。”王叢虎說。
物業公司服務能力的提升及對物業公司的監管不可或缺。公司應集中精力提高服務水平、提升業主滿意度。為有效考核監督物業公司,業內人士建議進一步量化物業服務指標,更新現行物業服務標準。
另外,對業主的宣傳教育同樣不容忽視。“有些業主法律意識淡薄、契約精神缺失,無故拖欠物業費,在小區隨意亂為。”王叢虎認為,條例針對多種不文明行為規定了處罰措施。加強宣傳教育、健全個人信用聯合懲戒機制有助於減少上述行為的發生。
有專家表示,條例實施過程中,還要注意可能出現的新問題。比如,在沒有業委會的情況下,物管會是否會一直“臨時”下去?物業服務本質上是業主和物業服務人之間的民事法律關係,而社區治理採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行政管理方式,物業管理納入社區治理後能否兼顧各方利益?
“其實,物業管理與社會治理、國家治理密切相關。”王叢虎談到,物業管理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也是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治理的重要體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基礎就是群眾的自我治理。
“這份工作不容易,有時候付出多,卻仍有人不理解。但看到小區一天比一天整潔有序,心裡還是很高興的。我們現在倡導黨建引領、多方合作,勤溝通多商量。”在業委會工作了近4年的陳寒鬆感概說。
破除物業“痼疾”,單憑一方獨力難支。大家除了遵守法律法規及管理規約外,遇到糾紛,少不了坐下來協商。到那時,不妨少一分抱怨和指責,多一分理解與寬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