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水彩記憶:讀吳冠中作品裡淡淡的“意”趣
http://www.CRNTT.com   2020-04-19 11:27:32


 

  1981年我再次走進會賢堂時,是拜訪《北京青年報》的副刊編輯譚深女士。她為我編發的小文《游絲》,是我在報刊上發表的處女作。她家住在二層,就是那臨水包間中的一室,她的先生李楯(法學家)和我略有寒暄。後來我才知道,李楯的父親是畫家、美術教育家李瑞年先生,是吳先生的鄰居,也是同事。藝師的美術專業後來並入我曾就讀的北京師範學院(現首都師範大學),成為美術系,李先生出任系主任。在李瑞年遺作展上,我留步欣賞多時的一幅油畫《金銀藤》,畫的就是會賢堂院內培育的植物。

  第四幅,據我判斷是萬壽寺。雖是寫生,但非常嚴謹,橋欄、瓦檐等處畫得相當精細,虛實處理、水分的控制也特別得當。此寺地處西直門外高梁橋西,曾是慈禧西去頤和園途中的一處行宮,後曾為東北難民子弟學校(或許老舍筆下拉車的祥子也跑過寺前這條路,拉的是清華或燕京大學的某位教授),一度成為中國現代文學館的籌備處,最終的用途是北京藝術博物館。

  四圖四景,現在的讀者,即便是美術愛好者和吳先生的粉絲或研究者,也未必能說清究竟了。我的喜歡,一是它們能勾起我的記憶,二是水彩畫本身,不是哪個畫家都能畫得來畫得好的,它帶有輕音樂般的特點。我想,如果據此製作一套明信片,應該不會滯銷吧。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