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首頁|頭條|焦點|大陸|臺灣|港澳|國際|美國|兩岸|華人|經濟|財經|軍情|社會
人物|文萃|圖片|文化|娛樂|評論|社評|快評|觀察|專論|網評|外電|智庫|智囊
專題|專訪|專頁|周邊|詩詞|出版|編譯|網書|數據|動態|電訊|名家|記者|簡介
   2025年1月14日 星期二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中評郵箱
您的位置:首頁 ->> 中評電訊 】 【打 印】 
讓制度紅利不斷“顯化”
http://www.CRNTT.com   2020-01-14 08:59:31


  中評社北京1月14日電/歲末年初,中國經濟的發展態勢引發廣泛關注。在關注經濟增速、失業率、物價指數等宏觀指標的短期變化之外,有的研究機構從長期視野出發,注意到一個影響更為深遠的指標變化:中國經濟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穩步提升。

  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李拯文章表示,何謂“全要素生產率”?簡單理解,全要素生產率衡量了技術進步、生產率提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發展經濟學有一個基本共識,從長期來看,技術進步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唯一源泉。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是一個典型的“慢變量”,需要為技術創新創造合適的制度環境,通過激勵技術創新來提高生產效率。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由負轉正,正說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始釋放制度紅利,也說明面對外部風險挑戰增多、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中國經濟的積極因素在增多,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文章指出,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是技術進步的表現,而背後則是制度紅利的不斷“顯化”。技術創新不會憑空產生,需要通過不斷的制度創新,為技術創新提供適宜的激勵機制和生長土壤。比如在這輪減稅降費中,通過提高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這一制度設計,使得更多企業提高研發投入。通過制度創新,樹立起鼓勵創新的導向,促使減稅降費的紅利更多轉化為創新活力、轉型動力。

  如果把視線拉開就會發現,一部中國的改革開放史,也可以說是通過改革來不斷釋放制度紅利的過程。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股份制,到建設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放開農民工進城落戶,再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在中國經濟騰飛的40多年裡,面臨過很多考驗,但都通過深化改革,攻堅克難,實現了進一步發展。現在,我們仍然需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深化改革,不斷釋放更多制度紅利,為經濟發展注入內生動力。

  文章認為,觀察中國經濟發展,不能被短期的數據波動牽著鼻子走,而應該以長周期的視角、更多關注那些深層次的制度性因素。在經歷一段時間的結構調整陣痛期之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制度紅利正在逐步釋放出來,並開始覆蓋改革成本。不斷優化營商環境,2019年全國日均新設企業達到2萬戶;貫徹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2019年全年累計新增減稅降費超過2萬億元,占GDP比重超過2%;發布外商投資法,為更高水平開放奠定制度基石,在全球資本流動規模萎縮的情況下中國資本流入逆勢增長……一系列改革舉措,正潤物無聲地為經濟發展釋放制度紅利。可以預期,隨著改革深入推進,更多制度創新將不斷推出,成為應對外部衝擊的“逆周期調節”強大因子。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要打贏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運用制度威力應對風險挑戰的衝擊”。這正是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的底氣所在。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切實把黨領導經濟工作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讓制度紅利不斷“顯化”,讓制度威力更加強大,就能推動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