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國電影市場邁向全球第一
http://www.CRNTT.com   2019-10-11 11:11:32


 張鑫炎執導、李連傑主演的《少林寺》,是80年代香港首批獲邀到內地拍攝的電影之一。
 
  《少林寺》製片公司銀都機構宣傳部在接受本報訪問時指,1982年《少林寺》籌備拍攝,導演張鑫炎要在眾多武術界精英中選角,在國家體委支持下,他挑選了連續五屆贏得全國武術比賽全能冠軍的李連傑擔任主角。當時,電影刻意棄用武術指導,讓演員自由發揮武術所長,憑逼真的武打場面贏盡口碑,李連傑不但因而走紅,更逐步邁向國際動作巨星行列。這部功夫電影是內地與香港合拍的成功先例,以約200萬港元的製作經費,在香港創下逾1600萬港元的票房紀錄。
 
  另一位率先北上發展的導演徐小明受訪時憶述,80年代初,他為麗的電視台執導電視劇《大俠霍元甲》,成為首部引進內地中央電視台播放的香港劇集,該劇播出後紅遍大江南北,並創下當年全中國發行最高紀錄。他表示,“內地電影機構通過新華社香港分社向我發出邀請,當年接見的領導誠意十足,提供了充足的拍攝場地和工作人員,我決定要為國家文化產業盡一分力。回港後立即找製片人及投資公司,率領拍攝團隊遠赴內蒙拍攝《木棉袈裟》。”他回想當年內地各方面的發展也未完善,因此拍攝過程波折重重:“在‘三才’(人才、器材、錢財)缺乏情況下,拍攝過程不可謂不艱苦。但正因‘三才’全無,也都能拍出好戲,更是有成功感。”1985年上映的《木棉袈裟》,以少林為題材,故事結構完整,武打場面到位,在當年已被譽為可媲美《少林寺》、至今仍被視為武俠經典的電影。隨著《少林寺》、《木棉袈裟》的成功,90年代起,內地與香港的合拍片與日俱增。徐小明認為內地以往的電影主旨多圍繞國家大義與民族精神,但經過港產電影的衝擊與融合後,娛樂成分增加,商業元素提升,民眾在影院內可以完全放鬆心情,入場人數自然倍升。
 
  1990年代內地片轉型成熟
 
  除了香港電影,1980年代起,荷里活電影亦重新進入中國市場,它對國產電影的影響力不斷擴大,荷里活式的創作元素、拍攝手法和市場運作,都給中國電影提供了借鑒之處。與此同時,以陳凱歌、張藝謀等為首的內地第五代導演,亦慢慢探索出適合自己的拍攝風格,更是推動了中國電影的多元化發展,電影題材不但涵蓋武打、警匪、戰爭、音樂、傳記等,更衍生出不少具實驗意義的作品,如張藝謀1992年執導的《秋菊打官司》,以農村婦人秋菊上訪打官司為題材。張藝謀曾說過,內地電影多談政治,但他卻希望《秋菊》可以將電影藝術從政治中抽離,成為一路新風,結果《秋》片贏得威尼斯影展最高榮譽的金獅獎。1994年,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則在康城獲得了金棕櫚獎,也是第一部獲得此獎項的華語電影。兩位導演分別從兩個完全不同的層面,拍出具東方色彩的電影,標誌著第五代導演已然走向成熟的境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