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關於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基本問題的認識
http://www.CRNTT.com   2019-10-02 00:22:07


 
  2、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的過程重點與難點

  從兩岸關係解凍開始,進入接觸交流狀態(連接),隨著交流面的不斷擴大,逐漸完成接觸面的結構完善過程,並促進接觸點的組織生長最終實現連接的不可逆狀態,開始進行功能性信息、能量交換,這就是兩岸之間的人員、企業之間通過接觸、往來逐漸形成穩定的常態化的相互關係,成為兩岸經濟社會活動一體化的基本方式。

  從經濟融合方面看,產業融合是兩岸經濟融合的基礎架構,其過程必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兩岸貿易開始(接觸),隨著貿易規模和結構的發展,進入產業合作階段,即穩定的貿易關係、投資使兩岸產業之間的關係更為密切且穩定,逐漸進入兩岸產業之間的緊密合作,如組織內合作,形成跨兩岸的以產業價值鏈為基礎的產業融合,到兩岸產業體系的對接,完成兩岸產業融合,促進兩岸經濟融合,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最終實現。

  借鑒於器官移植現象過程,實現有機體融合發展的重點與難點,包括配對(尋求合適供體),移植手術和術後抗排異三個方面。就兩岸經濟社會融合問題而言,配對不是問題,因而重點和難點在於融合連結和抗排異兩個方面。

  正如上面所述,融合連結不是簡單的對接,第一,它的複雜性和難度在於結構性的系統綜合連接,即兩岸經濟社會系統的複雜結構在多維剖面上的完整對應連接,其完整性和對應性極為重要,所謂完整性就是所有的系統結構都必須銜接,缺一不可,而對應性是指這些系統結構必須一一對應,不可以“連接錯誤”,這就是說,兩岸經濟文化交流不但應該是全方位的,而且應該是對口的;第二,這種連接是雙向生長性連接,雙向生長性連接的重要意義在於使連接“無縫”,因而高度的結構穩定性,也就是形成穩固的交互關係,以保證融合後信息、能量的雙向充分流動,保證新的整體的運行和發展,所以兩岸經濟文化交流不但應該是雙向的,還要通過一定的方式機制化、常態化。也就是說,兩岸經濟社會融合實際上就是在兩岸之間建立起具有整體結構意義的(多方面、多層次、多種形式)的緊密且穩定的相互關係,而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則是在這種相互關係建立過程中和完成建立後實現的整體性運行和發展。

  排異反應與抗排異問題是有機體融合的最為關鍵性環節。兩岸經濟社會融合具有天然的可能性,但也由於客觀的原因必然存在排異反應,無法成功地進行抗排異“治療”,就無法推進和實現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顯然,由於兩岸經濟社會系統結構的高度複雜性,融合過程中的“排異”現象也是十分複雜的,是一個結構性系統問題,科學地認識兩岸經濟社會融合中的“排異”現象並尋求有效的解決方案,是我們要做的一項前所未有的重大任務。

  三、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基本特性的政策意涵

  第一,微觀性表明,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進程主要取決於兩岸民眾和兩岸企業等社會經濟活動微觀主體之間的交互作用的充分發揮,公權力機構是這個過程的推動者,主要作用在於排除融合發展過程中的障礙困難,以及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必要時可以介入這個過程以防止出現極端的破壞性狀態出現,但不是融合發展的基本主體。這也說明,大陸提的“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促進兩岸民眾心靈契合”的訴求,以及實行台灣同胞的同等待遇、積極開展、擴大和深化兩岸經濟文化交流等政策是完全正確的。同時,在當前兩岸關係面臨嚴峻形勢的情況下,繼續積極開展和不斷深化兩岸民間交流是十分重要和完全正確的。

  第二,系統綜合性表明,融合發展不是點狀連接,是具有特定功能的結構性對接,每個不同的對接點都發揮特定的功能作用,不可替代和或缺,每個方面的交流都是整體的融合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融合發展的整體過程具有系統性意義和重要作用,這就是要求我們開展兩岸交流必須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全方位交流,並且要高度重視,不同領域方面的交流不但具有不同的作用,還有密切的相互影響關係。

  系統性特徵強調,兩岸經濟社會融合過程中,必須依賴各個不同部分、不同方面的雙向性生長產生局部融合的效果,這當然十分重要,但這些局部的融合不等於兩岸經濟社會融合,也就是說,兩岸經濟社會融合不是各個局部融合的簡單疊加,局部的融合也不一定能夠取得“融合發展”的效果,在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的過程中,局部的融合必須保證有利於整體融合進程及其效果,因此,如何在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的過程中,對各個部分的融合工作進行有效的系統規劃與協調,極為重要。

  第三,雙向性,有兩個方面的意涵,一是在融合連結過程中的對接點的雙向生長,這是建立高穩定性緊密關係並實現交互作用的重要過程,這主要是在微觀組織要素之間的相互生長結合,如兩岸婚姻、親戚、家族宗親的密切往來關係,兩岸企業的相互投資、相互控股,要素市場的共享等;另一方面是指融合連結完成後在兩岸之間實現各種信息、能量的充分雙向交換,這種雙向交換不僅是融合成功的標誌,也是實現融合發展的重要條件,如果這種雙向交換不充分或存在較大障礙,會導致融合失敗,或者融合發展功能無法發揮,出現機體組織萎縮、壞死、機能衰退,乃至於死亡。

  第四,過程複雜性表明,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是一個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且需要較長時間和過程才能完成。要在科學完整深入的認識的基礎上,科學合理規劃,有效組織實施。

  第五,目的性表明,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是為了兩岸的長遠發展利益,這是兩岸的共同利益,是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融合本身不是目的,不是為了融合而融合,融合是否成功,關鍵看能否推動兩岸的共同協調發展,更不能為了融合而損害兩岸的發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問題的提出表明,我們在推進國家統一的進程中已經形成了清晰的中華民族整體利益觀念,這是一個我們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必須要有的基本觀念。

  四、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重要意義

  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是兩岸關係從解凍到交流,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從簡單、小規模到全面開展,經歷了一個不斷地發展過程,特別是在經歷了一個兩岸關係史上最好的和平發展時期後,大陸方面對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走向提出的重大戰略構想。這一戰略構想的提出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1、國家統一戰略的發展完善

  從台灣問題的產生開始,大陸就沒有停止過實現國家統一問題的思考,也一直在為實現統一而努力。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因為實際環境條件的因素作用,大陸在思考統一問題時主要是集中在如何實現統一,而這實際上是實現統一的形式問題,也就是政治意義和法律形式上的國家管轄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性問題,那就是統一首先要解決的是兩岸都由一個國家政府管轄,台灣的領土主權完全納入中國的領土主權範圍並具有完全的法律保證。從一體化的角度看,做到這樣,可能衹是“捆綁”式的整合,應該衹是國家統一目標的階段性成果,隨後需要解決的是兩岸如何在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完全融合,成為完全的、整體協調性強的統一國家,或者說,完整意義上的統一,不僅要使兩岸成為一個國家,還要使這個國家成為完整意義上的經濟社會大系統,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有機整體,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生命與命運共同體,我們把它叫做實質性統一,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問題的提出,就是著眼於開始並推進實質性統一進程,也就是以建立兩岸生命、命運共同體為目標。

  所以,大陸推出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戰略構想,表明大陸在推進國家統一戰略上的重大變化,那就是由以形式統一進程為主向形式統一與實質統一進程緊密結合轉變,這種戰略性變化,標誌著大陸的國家統一戰略的進一步完善,更科學合理,更加理性,更加體現大陸在統一問題上具有高度的民族歷史責任感。這是因為,形式上的統一實際上衹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根本的目的是在國家統一的基礎上,全民族的社會經濟得以進一步的不斷地發展,為兩岸民眾提供更多更好的福祉,要達到這個目的,衹是實現形式上的統一是不夠的;同時,在形式統一實現之前開啟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進程,有助於加快包括形式統一在內的整體統一進程。另一方面,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戰略構想的提出,表明大陸在推進國家統一的過程中,不衹是單純從民族的歷史責任和民族情感的角度,在政治上、法律上考慮如何實現統一的問題,還充分考慮到中華民族的長遠整體利益,當然包括兩岸人民的共同長遠福祉,實現全民族利益的最大化。

  2、有利於台灣經濟發展可持續發展

  台灣經濟是典型的海島型經濟,發展的局限十分明顯,過去在外向發展上雖然獲得很好的機會並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但隨著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傳統的外向發展模式受到嚴峻挑戰,在台灣經濟的轉型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在於台灣經濟無法擺脫島內資源匱乏、市場狹小、外部環境條件不穩定、不可靠等強約束問題。

  在台灣的產業升級過程中,新的外向主導產業發展迅速,水平也比較高,但是與台灣的整體經濟增長和內部分配(收入)問題則明顯的不同步、不協調,這是因為新的外向主導產業發展的“飛地化”,與台灣的內需產業、內部收入分配的關聯度低,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是應該力圖建立外向主導產業與內部其它產業的產業鏈,以發揮外向主導產業發展的帶動或推動作用。但是因為台灣經濟的內部空間狹小,發展外向主導產業的“前項”、“後項”產業受到規模經濟的制約而缺乏發展生存空間,台灣無法形成能發揮外向主導產業聯動作用的產業體系,從而大大削弱了外向主導產業發展對整體經濟發展的帶動推動作用。解決這種因為“缺項”而造成產業鏈斷裂問題,完全可以藉助大陸經濟的有利條件,發展外向主導產業的“前項”、“後項”產業所面臨的市場不足,完全可以在大陸市場找到相應的補充,藉助大陸市場外循環彌補島內市場不足的局限,完全有可能保證這些企業的生存,從而建立起外向主導產業與島內其它產業的聯繫,發揮其帶動作用,同理,這類企業發展如果受到島內資源供給的約束,也完全可以(可能)在大陸市場上得到相應的支持,這樣,台灣的產業體系就可以形成穩定的循環機制,從而外向主導產業的發展就可以有力地帶動和推動台灣經濟的持續發展。

  所以,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積極推動兩岸產業融合發展,是台灣經濟擺脫長期困擾、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的可行途徑。

  顯然,如果能有效推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台灣就有可能利用大陸的市場、資源,並利用地緣地理等方面的優勢條件,通過兩岸產業合作與融合,逐步形成能夠充分發揮外向主導產業帶動作用的產業體系,同時,大陸經濟體量大,雖然也屬於外向經濟,同樣也會受外部經濟景氣的影響,但是經濟體量大,自身發展空間及其潛力大,在國際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影響力都十分重要和強大,如果能夠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建立兩岸經濟的密切關係,對於台灣來說,進則有更多的機會,退則可以大大降低對外部變化的敏感度,從而大大降低因外部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所以,推動和實現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具有高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解決台灣經濟長遠、永續發展的根本出路。當然,推動和實現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也必然極大增強中國(兩岸四地)的經濟水平、經濟實力和發展動力,造福於中華民族。

  註釋:

  ①百度百科:移植排斥反應  https://baike.baidu.com/item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9年9月號,總第261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