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角色與特殊作用
http://www.CRNTT.com   2019-09-11 00:13:15


經歷了四百多年中西文化的交融和共存,澳門孕育出得天獨厚的多元文化。
  中評社╱題: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角色與特殊作用 作者:柳智毅(澳門),澳門立法會議員、澳門大學策略及規劃辦公室主任、澳門經濟學會理事長、博士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是新時代國家改革開放下的重大發展戰略,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新舉措。今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的公佈標誌著大灣區建設正式揚帆啓航,進入全面開展和落實階段。澳門與內地是命運共同體,澳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發展是對接國家發展戰略,是大勢所趨,也是歷史的必然選擇。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對於港澳地區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不但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充分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深化內地與港澳三地之間商貿、金融、科創等往來與合作,還進一步提升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撐引領作用,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同時體現了中央對港澳在大灣區建設所發揮的對外開放功能,寄予厚望。

  一、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角色和定位

  澳門回歸祖國20年來與祖國共同奮進。在中央政府和內地各兄弟省市的繼續關懷和支持下,“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不斷豐富和深化,澳門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本地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高達11.9%①的快速經濟成長。根據IMF和世界銀行2018發佈的資料,2017年澳門人均財富亞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澳門的城市綜合競爭力也不斷提升,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中的角色主要包括四大中心城市(即:廣州、深圳、香港、澳門)之一,以及三個極點帶動的一極:極點帶動。發揮香港-深圳、廣州-佛山、澳門-珠海強強聯合的引領帶動作用,引領粵港澳大灣區深度參與國際合作。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擔當的角色相當明確。

  在發展定位方面,2011年,國家“十二五”規劃將港澳發展單獨成章,提出支持澳門建設一個中心(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一個平台(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2016年,“十三五”規劃繼續明確支持澳門建設一個中心、一個平台。2017年7月,由國家發改委、香港特區、澳門特區及廣東省四方簽署的《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中,針對澳門的部分,在以往“一個中心,一個平台”的基礎上,增添了“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一基地”),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的內容。2019年2月公佈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將大灣區定位為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以及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同時明確支持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筆者認為這與過往國家對澳門的發展定位一脈相承,充分考慮了澳門特殊的歷史地位,具備豐富的歷史文化沉澱和獨特的制度優勢,使澳門可以在國家新時代的總體發展大格局中發揮獨特優勢、應有的作用和貢獻。

  二、澳門在大灣區的特殊作用與發展機遇

  從戰略理念上看,澳門的角色和定位充分反映了習近平主席去年會見港澳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時所指出“在新時代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香港、澳門仍然具有特殊地位和獨特優勢,仍然可以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國家擴大對外開放的過程中,香港、澳門的地位和作用衹會加強,不會減弱”。在國家擴大對外開放的新時代機遇下,“一國兩制”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最大特點,是獨一無二的特色,也是最大的優勢,可發揮雙向開放的重要橋頭堡作用。

  從實踐路徑上看,澳門的角色和定位正是從澳門自身優勢出發,透過參與和助力國家發展戰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同時,努力突破澳門發展的約束和瓶頸,實現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和社會繁榮穩定。未來澳門的發展須圍繞和找準“國家所需,澳門所長”、“澳門所需,灣區所長”兩者的有機結合,把握機遇、發揮優勢,勇於擔當澳門時代使命,服務灣區、貢獻灣區的同時,積極尋求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探索更多發展新思路、新模式,探索澳門如何在參與大灣區建設的過程中汲取更多養份,促經濟產業適度多元,更好、更健康地發展和壯大自己。

  從區域發展格局上看,大灣區東岸和西岸的經濟水平、產業規模、人口規模、科研水平等方面均存在發展差異。《規劃綱要》的空間佈局中,明確要“提升珠江西岸地區發展水平,促進東西兩岸協同發展”。澳門擔當起西岸唯一的中心城市以及科技創新走廊節點的角色,既是國家在大灣區區域協調發展部署的現實考慮,更是對澳門未來發展提供機遇和賦予責任。澳門特區應按照《規劃綱要》的部署要求,積極擔當起重要角色,主動發揮作用。

  從上述三方面來看,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角色和定位有著其不可取代的特殊性。澳門作為大灣區中心城市之一,西岸發展的核心引擎,有責任、有義務發揮擔當精神,應積極配合大灣區建設部署,更好發揮比較優勢,增強對周邊區域發展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三、若干意見和建議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最直接、最便利,並能產生巨大效果的制度設計和安排,是澳門未來整體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而且在此過程中將大有可為,機遇無限。去年8月,中央成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擔任小組成員。澳門特區政府於11月正式成立“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工作委員會”,落實參與大灣區建設的組織領導,推進相關體制和機制的建設及路徑。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於今年2月18日正式頒佈,澳門特區政府隨即啟動編制《澳門特別行政區五年發展規劃》附件–“澳門特別行政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充分體現了澳門特區按中央的統一部署,積極落實與國家總體規劃與戰略對接的決心。粵港澳大灣區建議涉及的範疇十分廣泛,澳門應如何發揮獨特優勢,緊抓機遇,共謀發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筆者提出以下若干的意見和建議:

  第一,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一國兩制”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最大特點,獨一無二的特色,也是港澳獨特優勢所在。澳門擁有“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國際化水平相對較高、經濟體系更開放。澳門未來必須繼續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為大灣區的建設發展提供更多改革創新、開放合作的新思路、新方向,積極探索利用澳門的中葡平台、商務平台、國際聯繫廣泛、專業服務較發達等獨特優勢,共同“引進來”、“走出去”,共同拓展發展空間,為企業“走出去”開展投資、并購提供融資服務。

  第二,融入灣區,聚焦西岸。習近平主席於2018年見港澳各界訪問團時指出:“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一國兩制”的應有之義,是改革開放的時代要求,也是香港、澳門探索發展新路向、開拓發展新空間、增添發展新動力的客觀要求。”粵港澳大灣區要求實現區域協調發展,這需要促進東西兩岸協同發展、提高西岸地區發展水平。對比粵港澳大灣區東岸和西岸,發展差異較大。從經濟發展水平看,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GDP總量約11萬億元人民幣,當中東岸(香港、廣州、深圳、東莞、惠州)為8.4萬億,佔77%;而西岸(澳門、珠海、中山、江門、佛山、肇慶)為2.5萬億元人民幣,佔23%。GDP最高的三個城市/地區香港、深圳、廣州均集中於東岸。而人均GDP方面,2018年澳門人均GDP為55.17萬元(人民幣),居於大灣區首位,排第二位的香港人均GDP為32.5萬元(人民幣)。從西岸本身看,西岸的產業尤其是製造業發展基礎扎實,而高等教育和科研水平相對薄弱。從產業佈局上看,《規劃綱要》明確以珠海、佛山為龍頭建設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製造業發展更是有轉型升級和優化發展的空間和潛力。

  大灣區四大中心城市各自擔當不同的職責、落實不同的發展定位,當中更是需要相互協調、協同發展。澳門作為西岸唯一的中心城市和科技創新走廊,必須把重點放在西岸發展中考量,西岸重要載體在珠海,同時在區域協調發展中擔當重要角色和責任。澳門目前不僅集中了西岸最主要的高等院校資源,更是擁有包括中醫藥、微電子、智慧城市物聯網,以及月球與行星科學範疇的四間國家重點實驗室。儘管澳門的科技創新仍處於起步階段,但依託現有的科研優勢和資源,結合未來特區政府和國家的政策支持,澳門可以發揮本地科研創新優勢,積極面向全球吸引優質的科研資源,為西岸的科研發展、產學研合作、成果轉化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積極落實“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發展定位。基於歷史淵源,澳門與橫跨四大洲、人口超過2.6億的葡語國家有著緊密且廣泛的聯繫,以得天獨厚的優勢發揮著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的作用。而澳門的獨有的制度優勢、特殊的歷史地位、既有的豐富歷史文化沉澱,又為澳門可以承擔更多的責任和任務打好基礎,可以被打造成為“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在國家總體發展的大戰略、大格局中,無論是“中心”、“平台”的定位,還是建設“基地”的任務,實際上都是把澳門放在中國與世界之間,不但凸顯了澳門的歷史地位和國際化程度,也表明澳門在中國與世界交往之中的重要功能。

  經歷了四百多年中西文化的交融和共存,澳門孕育出得天獨厚的多元文化,如此豐厚的文化資源每年吸引了三千多萬的國內外遊客到訪,推動澳門逐步作為世界級的旅遊休閒中心。與此同時,澳門旅遊業雲集了全球著名品牌酒店,在接待全球各地遊客方面已纍積了相當成熟的經驗,這些經驗可以透過互設推動酒店管理的實驗及培訓基地等方式供其他大灣區城市發展旅遊業借鑑,以此提升大灣區旅遊業的整體競爭力。而作為一個開放型、穩定發展的商貿服務平台,澳門又可以透過促進大灣區與葡語國家企業以及海外華商的經貿合作,集聚海內外工商企業開拓灣區商機的同時,為灣區提供豐富多元的人才、企業文化以及產業支持。由此可見,我們應積極落實“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發展定位,使三者相輔相成發展,讓多元文化共存的合作交流推動世界旅遊休閒;讓世界旅遊休閒促進多元文化共存的合作交流;讓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服務和豐富多元文化共存。

  第四,尋找創新合作,發展新模式。《規劃綱要》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將加強科技創新合作,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探索有利於人才、資本、資訊、技術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和區域融通的政策舉措,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和國際化創新平台。

  當前澳門投入創新發展有著明顯優勢,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澳門本地的綜合性大學,本來就具備較好學術基礎及人才培養模式,不僅鼓勵學生致力學術研究,還提倡多元和跨領域學習,在促進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形成新型人才培養機制,而且可不斷尋求與大灣區創新合作發展新模式。今年以來,澳門高校與珠海的創新合作迅速升溫。3月,橫琴新區管委會與澳門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共建橫琴·澳門大學產學研示範基地。澳門大學將在橫琴新區建設微電子研發中心、中華醫藥研發中心、智慧城市科技研發中心、醫學研發中心和先進材料研發中心。5月,珠海市政府與澳門科技大學正式簽署框架合作協議。雙方將在創新教育、前沿科技、優質醫療與醫學研究、醫藥與健康產業、下一代互聯網、空間大數據、人工智慧、航空航天、優秀文化傳承、青年創新創業創造等領域拓展深度合作,並計畫在珠海橫琴新區建設澳科大珠海研究院(總部)、中藥品質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分部)及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分部)。今後,澳門可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會,集聚澳門、灣區以及國家的各項創新資源,充分利用內地科學技術人才和先進科學技術,在澳門現有的科技條件和平台基礎上,促進和加速澳門科技創新活動的普及和成效,努力在“大灣區科技創新走廊”中擔當支撑,與鄰近的珠海密切配合,加快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

  註釋:

  ①根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1999年至2018年以當年價格按支出法計算的本地生產總值計算所得。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9年9月號,總第261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