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城市面貌煥然一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互促共進
交通出行更加便利。解放初期,我國交通設施十分落後,出行非常不便。1949年末,全國城市道路面積8432萬平方米,擁有公共交通設施的城市僅27個,公共汽(電)車也只有2299輛,黃包車、自行車是大城市比較普遍的交通工具。改革開放以來,交通基礎設施快速改善,鐵路、公路、航空和水路等路網四通八達,城市公交、地鐵、城鐵、出租車、網約車和共享單車極大地方便了城市居民的出行。2017年,全國城市道路面積達78.9億平方米,地級以上城市營運公共汽(電)車50.0萬輛。2018年,城市客運量為1262億人次,年末公交專用車道長度達12850公里;30多個城市開通了軌道交通,軌道交通運營線路171條,運營里程5295公里。
市政設施逐漸完備。解放前,城市供水、供電、供氣及排水、排污和垃圾處理等設施匱乏,市容市貌破敗不堪。1949年末,全國只有72個城鎮建有自來水廠,供水管道6589公里;污水處理廠僅4座,日處理能力4萬噸,排水管道6035公里;有供氣設施的城市僅9個,年供氣總量為3970萬立方米。2017年末,城市供水供氣設施完備,供水管道達79.7萬公里,年供水總量594億立方米,供水普及率98.3%;供氣管道達11716公里,年供氣總量為27.1億立方米,燃氣普及率96.3%;污水處理廠達2209座,日處理能力15743萬立方米,排水管道63.0萬公里,污水處理率達到95.5%;生活垃圾處理率達99.0%,無害化處理率為97.7%;城市公廁13.6萬座,市容環衛專用車輛設備22.8萬台;城市集中供熱面積達83.1億平方米,管道長度達27.6萬公里;城市地下綜合管廊長度為2418公里;道路照明燈2594萬盞。
郵政通訊方便快捷。新中國成立初期,乃至六七十年代,人們主要通過寄信、電報和手搖電話等方式遠程聯絡。改革開放後,郵電通訊業蓬勃發展,信息產業迅速興起,信息高速公路建設不斷推進,手機、電子郵件和QQ等交流溝通方式迅速流行。移動互聯網技術成熟和智能手機普及後,移動支付、移動出行、移動視頻直播和餐飲外賣等應用得到實現,線上線下加快融合,物聯網加速發展,電子商務規模持續擴大,“互聯網+”戰略深入貫徹實施,顯著改變了經濟發展模式和工作生活方式。2018年,全國電信業務收入累計完成13010億元,其中移動通信業務實現9134億元;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消費達711億GB,其中手機上網流量達到702億GB,移動互聯網接入戶平均月流量達4.4GB;全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70198億元,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8.4%。
教育文化事業穩步發展。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努力發展學校正規教育,同時通過“掃盲班”“夜校”等多種形式快速提高人民文化素質。改革開放以來,九年義務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規模大幅度擴大,電大、函授和全脫產等成人本專科教育方式靈活多樣,各級各類教育快速發展。2017年末,地級以上城市普通高等學校(全市)2581所,專任教師161萬人。改革開放以來,文化領域百花齊放,藝術創作持續繁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弘揚,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大幅提升。2018年末,全國共有3176個公共圖書館、4918個博物館、528個美術館、3326個文化館和2478個藝術表演場館,這些場館大部分集中在城市。
社保醫療體系不斷健全。新中國成立後,城市國營及部分大型集體企業職工的社會保險制度迅速建立。改革開放後,黨和政府逐步構建了更加靈活、有效、覆蓋城鄉的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建立了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失業保險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條保障線”。近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民生改善,建成一整套廣覆蓋、保基本和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同時大力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城市醫療設施持續改善,醫療衛生水平不斷提高。2018年末,全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2億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2億人,共有1008萬城市居民獲得最低生活保障。2017年末,地級以上城市醫院16345個,醫院床位350萬張,執業(助理)醫師188萬人。
居住環境更加美麗。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綠化祖國”運動,到改革開放後的“園林城市”創建,再到現在的“綠色城市”和“美麗中國”建設,我國園林綠化事業快速發展,城市環境更加優美。2017年末,全國城市公園15633個,其中免費公園14555個;公園綠地面積68.8萬公頃,1981年末僅有2.2萬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1平方米,而1981年末只有1.5平方米;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0.9%,比1986年末提高24個百分點;城市建成區綠地率37.1%,比1996年末提高18.1個百分點。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通過改造和治理境內水系和路網交通,就地消納和利用降雨,城市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大提高。
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提高人民群眾文明素質和文化修養。近年來,以文明城市創建為抓手,大力弘揚傳統文化,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整治大街小巷,改善城市環境;規範窗口行業服務,精細化管理城市,提高城市公共服務能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和道德水平,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推動了城市建設和發展。截至2018年末,已評選表彰了五屆共176個全國文明城市,其中省會城市23個,地級市80個,直轄市城區17個,縣級市56個。
五、新型城市蓬勃發展,城市群格局基本形成
新型城市建設精彩紛呈。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城市發展進入新階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有序規範推進,綠色城市、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等新型城市建設熱點紛呈。城鎮棚戶區和舊房改造成績亮眼,綜合交通網絡明顯優化,地下管網改造不斷加強,海綿城市建設成效明顯,各地智慧城市建設正在快速推進;很多城市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努力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多渠道、多形式加強博物館建設,打造書法城市、體操城市、瓷器城市等文化名片,不斷開發文創產品,大力推動地方特色文化發展。
特色小(城)鎮不斷湧現。城鄉結合,生產、生態和生活“三生”融合的特色小(城)鎮建設形成熱潮,全國大部分地區明確了培育目標,制定了支持政策和相關規劃,正在穩步有序推進特色小(城)鎮建設工作。特色小(城)鎮的發展不僅注重產業升級,更關注居民生活品質的提高。完善的設施配置,多元的產業配套,成功的商業運作讓越來越多的小(城)鎮聞名遐邇,蜚聲海內外。截至2018年底,全國特色小(城)鎮共有403個,全國運動休閑特色小(城)鎮有62個,國家森林小(城)鎮有50個,再加上各地政府創建的省級和市縣區級特色小(城)鎮,以及市場主體自行命名的特色小(城)鎮,特色小(城)鎮創建數量有數千個。
城市群格局基本形成。近年來,城市間的聯繫日益緊密,以城市群為主體的城鎮化格局不斷優化,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城市群建設加快推進,跨省區域城市群規劃全部出台,省域內城市群規劃全部編制完成,“19+2”的城市群格局基本形成並穩步發展。隨著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城市群內核心城市與周邊城市共同參與分工合作、同城化趨勢日益明顯的都市圈不斷湧現。2019年2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富有活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打造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典範。5月,中央審議通過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行了頂層設計,要求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區域集群。粵港澳大灣區已成為全球知名的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環杭州灣大灣區互聯網經濟和會展經濟活力十足。新時代灣區化區域的出現,開啟了我國灣區城市群經濟的快速增長之路。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城市社會經濟發展日新月異,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市容市貌煥然一新,城鎮居民生活幸福美好。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新發展理念,遵循城市發展規律,大力提升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為把城市建設成為“發展更科學、環境更優美、社會更和諧、人民更幸福”的美好家園而努力奮鬥。
來源:國家統計局 作者:國家統計局城市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