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在美華人學者屢被針對 留美or返華抉擇難
http://www.CRNTT.com   2019-07-31 12:13:41


 
  洪明奇(右一)成為台灣 中國醫藥大學的校長。

  美國生物醫學領域“排華”頻發

  事實上,近年來頻頻發生的華人學者被“針對”並非巧合。

  新華社報道,在洪明奇之前,今年5月,埃默里大學終身教授李曉江的實驗室突遭校方關閉。埃默里大學給出的理由是,李曉江“未充分解釋來自國外的經費及未充分解釋他們在中國研究所和大學的工作範圍”;而李曉江的說法是,他在中國的相關工作已獲得校方批准,且校方不給任何解釋機會就關閉了他的實驗室。

  而就在李曉江實驗室被關閉一個月前,MD安德森開除了3名華人科研人員,理由是所謂違反保密原則及未披露同外國機構關係。同一時間,美國貝勒醫學院等3家機構也被要求調查8名華人學者。

  同洪明奇一樣,曾任職MD安德森的胃腸腫瘤專家謝克平2018年被控告“非法持有兒童色情圖片”,但這一指控完全失實,最終法庭大陪審團裁定此案“沒有證據,不予起訴”。過去幾年,還有華人科學家郗小星和陳霞芬等人遭遇間諜冤案。

  從法律方面看,遭指控的華人科學家也許能重獲清白,但他們的學術聲譽已遭受重大打擊。

  分析人士認為,近來美國生物醫學領域“排華事件”頻發,與美國政府施壓密不可分。去年8月,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弗朗西斯·科林斯致信受其資助的上萬家機構,要求它們警惕外國政府對美國的醫學研究實施所謂不正當的影響和利用。顯然,科林斯對正常的國際科研合作的這種無端揣測損害了美國與其他國家的學術交流。

  不僅僅是生物醫學領域,也不僅僅是在美華人,正常的中美學術交流活動整體上都在受影響,美國政府常用的一個手段就是拒發或拖延發放赴美簽證。比如,據媒體報道,去年11月在馬里蘭大學舉辦的一場天文學會議上,24名申請參會的中國學者只有6人獲得簽證;去年12月,在華盛頓召開的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年會上,約300名中國人因簽證問題無法出席。

  兩條路:要麼全職留在美國,要麼全職回到中國

  儘管各方對華人學者的現狀有所聲援,但美國司法部以及科研管理部門對華人學者的調查還遠未結束。曾經的孤立事件將隨著大規模審查的進行而變得普遍。

  美國對華人學者系統性的調查,已讓不少在美工作的華人學者坐立不安。不少曾兩邊兼任的華人學者,開始重新規劃自己的路線:要麼選擇全職回到中國,要麼選擇離開中國,全職在美國工作。

  據《洛杉磯 時報》報道,已有數名加州聖迭戈分校的華人學者辭去了千人學者身份。當下緊張的局勢,也令在美國工作的學者,逐漸傾向於減少同來自中國的科研人員合作。

  在浙江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工作5年的華人學者孫毅,最近選擇離開了浙江大學,回到美國密歇根大學。此前他是浙江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的創始院長,也是美國密歇根大學終身教授、腫瘤生物學部主任。

  而他的繼任者,則是剛從美國回來的腫瘤學家呂志明。呂志明此前為MD安德森腫瘤醫學部神經腫瘤學系、分子與細胞腫瘤學系的終身教授,他是否是此次被MD安德森調查的華人學者之一,目前還不得而知,但其在該中心的個人主頁亦打不開。

  在美國,解聘終身教授流程非常複雜,MD安德森有無履行解聘終身教授的流程?MD安德森表示,當時 “MD安德森準備了同行專家和德州大學董事會成員履行開除終身教授的流程,正當我們在啟動這一流程時,三名學者選擇主動辭職”。

  據了解,這三名學者均已返回中國,並開始組建實驗室。

  事實上,除了他們之外,還有不少曾在海外做出出色工作、低調返華的學者,有些學者可能此前並未接受調查,但因美國科研環境對華人學者越來越不友好,主動回到中國組建新的實驗室,加之中國對基礎科研的投入逐漸加大,已經吸引了不少資深華人學者的回流。美國司法部門以及科研管理機構對華人學者的審查,無疑加速了這一進程。

  與此同時,不少在美工作的學者也減少了同中國的合作。耶魯大學助理研究員王俊曾表示,“目前至少在美國東部,不管是華人教授還是美國教授,他們的策略是傾向於減少(國際)合作。雖然有些人膽子大,認為向學校披露了就行了,但有時候還是不能保證不會有潛在問題,目前怎麼去解決這些問題,還沒有很好的辦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