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在高校,土博士比洋博士差幾個“硬核”
http://www.CRNTT.com   2019-02-25 11:15:56


 
  許曉東表示,從視野方面來看,海歸博士可能接觸到一些國內接觸不到的東西,視野或許會更寬廣,海歸博士在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方面可能得到了更好的訓練,國外的先進實驗設備也給海歸博士帶來了更多優勢,但是這些優勢不一定每個海歸博士都具備,我國很多優秀的科研團隊,包括院士的團隊或者已經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團隊,仍然是本土博士居多。

  偏見正在消除:科研成果才是“硬核”

  隨著我國高校科研水平的不斷提高,如今不少高校對於本土博士的“偏見”正在消除,對於不少高校來說,“海歸”或“本土”只是標簽。

  在於澤遠看來,不論是什麼標簽,在進入單位後看重的都是“能不能幹活兒”。“如今一些單位設置的‘海外優先’要求是正常的,因為他們也需要應對外界的評價,因為整個社會的價值導向是這樣的。但歸根結底,還是要看個人能力”。

  然而,本土博士的認可之路還很長。近年來,不少知名院士、行業專家都在各種場合呼籲要求高度重視本土科技人才發展的問題。

  去年全國兩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量子衛星工程常務副總師王建宇曾指出,隨著我國教育與科研水平的提高,國內科研院所與國外高校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然而,這些優秀的本土博士在職業上升渠道上仍存在阻礙。

  “我有一個學生非常優秀,從做研究生開始就參與‘墨子號’的工作,當時想都沒想就留在了國內。整個項目的運行‘我不在可以,他不在不行’。可這樣一位團隊中的主力,向上進步的路程卻走得有些緩慢,至今仍是一名副研究員,能夠獲得的支持與獎勵也寥寥可數。”王建宇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