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李建榮《大時代的巨變》書摘—兩岸新聞交流
http://www.CRNTT.com   2018-08-16 00:13:42


李建榮採訪兩會在釣魚台國賓館會談。(照片:李建榮提供)
 
  張曉布這段話經過我們報道,被解讀為中共官方對於設立和海基會相同性質的民間中介團體,持保留態度。“白手套”一說,因為我們這一報道不脛而走。海基會創會時的旅遊處長歐陽聖恩離開海基會時,還出了一本“再見,白手套”。

  時隔20年後,我在台北亞都飯店採訪唐樹備時,特別問起當年白手套的過往,唐說,張曉布雖然負責兩岸交流的工作,其實他並不知道高層已經在審慎評估成立海協會的可能,而且是往會設置的方向進行。

  果然,隔年3月9日台灣海基會掛牌運作,同年12月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也成立。兩岸也開始步入兩會接觸談判,92香港會談、93辜汪新加坡會談、到92共識的產生,都是兩岸關係史上重要的一頁,我們很榮幸採訪見證兩岸關係轉折的歷史新篇章。

  這次的訪問途中,各地的地陪或是新聞工作者都會談及對文革10年動亂期間,無法專心接受正常教育的遺憾,記得在西湖邊上與大陸新聞工作者夜談甚久。他們說出了這種椎心之痛,時隔20年後,我在兩度造訪北京的國航班機上,在機上連看了3遍“高考一九七七”這部影片,我有無限的感觸。

  “恢復高考比高考的意義還要深遠”、“知識就是力量”、“把知識還給民族、還給下一代”,這些劇中人物的對話都講對了。大陸也因為四人幫垮台,文革路線錯誤加以修正,所以四年級生都經歷過上山下鄉,學農、學工、學兵,吃過苦,幹過粗活,這種人生體驗,文革雖是大悲劇,但經歷教訓,大陸就有那麼一代幹部特別吃苦耐勞,再加上一代代年輕人接受高等教育,畢業後投入建設。

  大陸已經整整30年在安定中求經濟發展,大陸的改革開放到今年十一月即將屆滿四十年,中國大陸的崛起,是有她的社會條件。

  第二站,我們抵達了南京。或許這是國民黨時代的首都,夜裡抵達機場感覺和北京首都機場差距甚大,心中不由會想到,是否因國共內戰的歷史因素,建設重北京輕南京。在南京停留期間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參觀中山陵,瞻仰了孫中山先生莊嚴肅穆的紀念堂。

  陪同人員還帶我們參觀無樑殿,並特別解說牆上有“中華民國”國歌,當年在周恩來總理的指示下,以白水泥糊住,逃過文革紅衛兵動亂一節。等到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的破冰之旅,隨後的國民黨主席訪問大陸幾乎都安排參訪中山陵,並有獻花儀式。當年採訪,我們也把中山陵園區維護情況,向台灣讀者做了報道。

  90年出訪大陸的第三站進入上海,我們參觀了解放日報同行,當地記協也安排我們參觀外灘。在上海街頭上不時會碰到路人突然靠近說“願意兌換外匯券嗎?”因為他們想用外匯券購買三小件,也就是電視機、電冰箱或是洗衣機。上海市政府還特地邀請我們參訪正在動工中的浦東發展計劃。那時一片黃土,簡報就在一間簡陋的工寮進行。

  至今我還依稀記得,計劃要在黃浦江上興建三座跨江隧道,以方便浦東、浦西間的交通往來。上海曾有十里洋場的美譽,繁華可說是全中國之首。但此時的上海,的確落後的讓人惋惜。

  但不過2、30年的光景,當初上海人說“寧要浦西一張床,也不要浦東一間房”的口頭禪已經是明日黃花,大量引進外資,開國際標,浦東機場的完成,東方明珠塔與重要的經貿大樓拔地而起,這種天翻地覆、跳躍式的成長,我們終於看到上海人的自信回來。

  90年最後一站的行程在杭州,浙江記協為我們在西湖邊的樓外樓舉行熱情洋溢的歡送晚宴,或許酒過三巡,氣氛熱烈,雙邊起鬨要唱歌助興。台灣中央日報的記者樊祥麟唱了一首“中華民國頌”,這首歌的歌詞最後寫道“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千秋萬世,直到永遠”。那時兩岸的情況與氣氛與今天大不相同,這首歌讓主人受不了。

  當時中國記協全陪的柏亢賓處長與浙江記協主席都認為中央日報是國民黨的黨報,在送行場合這麼唱,讓主人感到尷尬,柏亢賓說大陸方面如果唱義勇軍進行曲,是否雙方就更不愉快?但樊事後講,絕無刻意的弦外之意。後來浙江記協主席特別唱了一首大陸知名的小曲“小燕子”紓解氣氛,歌詞大意是“小燕子最美麗,年年春天到這裡,為甚麼?因為春天最美麗,年年春天到這裡”。

  20年後我到北京與翟象乾與柏亢賓兩位老先生重逢敘舊,柏亢賓還特別提起這段往事,後來私下與樊祥麟溝通時,雙方都能理解這是第一次的接觸,互相不了解,怕敏感。但今天兩岸正常交流多了,台灣的客人在大陸朋友的面前唱“中華民國頌”,已有人會把“中華民國”改成中華民族,這就是顧慮大陸朋友的感受。

  翟象乾老先生回憶到,當時台灣第一個記者團到人民日報參觀,發現港澳台的編輯室都訂有台灣的報紙,感到很驚訝。我則回想,那時人民日報簡報在大陸與國外設有多少記者站,因此有台灣記者提問人民日報是否考慮到台灣設記者站,翟老說,“只要台灣的政策許可,人民日報隨時可去”。

  當天同行的聯合晚報記者吳學銘就發一條新聞,人民日報想到台灣設記者站,這條新聞聯晚做的挺醒目,但事實上只不過是應景說說幾句話而已!隨著兩岸關係的發展,1994年大陸開放台灣記者到大陸蹲點採訪,台灣開放受理大陸記者來台蹲點採訪,則是2000年的事。台灣的相關規定,目前做法還只是同意派記者蹲點,只不過停留時間由1個月延長到3個月,若干採訪的設限些許放寬,這無疑是兩岸新聞交流的落後,瓶頸實在該突破!

  翟老是1992年第一批大陸記者訪問台灣團的團長,邀請單位是海基會。我在時隔18年後,在當時的副團長、目前剛卸任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台長的王求安排下,我與翟老及柏亢賓兩位前輩在中央電台的會客室晤面,回憶當年到台灣訪問的往事。

  我首先提起,你們為何會成行?因為台灣海基會在19年前的3月9日成立後,首任的秘書長陳長文於4月下旬到北京訪問,在答謝宴時,眼見台灣記者都可到大陸採訪,陳長文一時興起,回台將建議以海基會名義邀請大陸記者到台灣走走。當時採訪會談的大陸記者紛紛起鬨,要陳長文記下每個人的名字,屆時千萬不可遺漏。不過事與願違,後來能成為首批進入台灣的記者訪問團成員,都是經過中宣部與各媒體有關部門精挑細選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