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上市公司信用違約頻發 恐仍有後續
http://www.CRNTT.com   2018-06-21 11:38:26


 
  根據WIND資訊對2016年以來違約信用債的統計,僅今年3月至5月,便有5家上市公司信用債違約,而這一情況在2017年全年僅2家,2016年更是未曾發生過一起。

  《經濟參考報》記者梳理發現,3月14日,節能減排企業神霧環保發行的4.5億元“16環保債”因流動性緊張,未能如期兌付,就此拉開上市公司違約序幕。港股上市公司富貴鳥和A股上市公司凱迪生態、ST中安、ST華信等相繼信用債違約。

  伴隨信用債違約,多家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東的債務危機浮出水面。其中國內500強企業盾安控股4月底被曝出高達450億元的債務,其控股的盾安環境和江南化工兩家上市公司於5月1日停牌。面對深交所的關注函,兩家上市公司公告承認控股股東盾安控股因債券未能如期發行,出現短期流動性問題,具體負債金額還在核實。

  信用風險釋放違約恐隨低等級債券到期而產生

  據業內人士分析,今年的違約頻發並非偶然,在違約主體、原因和走勢方面有如下特點。

  首先,違約主體為依賴外部舉債維繫內部現金流的民營企業。

  一位證券公司的固定收益研究員表示,信用風險的釋放大概率會按照民營小企業債、民營上市公司債、國企非標債、國企標類債、城投債的順序進行,目前已進入民營上市公司債這一階段,國企非標債近期也出現了一些負面消息。

  他表示,這些違約主體普遍利潤率下滑、應收賬款高企、擴張速度過快。即企業在經營活動現金流惡化的情況下,投資活動現金流繼續增加,叠加出現自由現金流缺口,只能依賴外部舉債。據各違約主體最近一次的財務報告,ST華信、ST中安、神霧環保的自由現金流缺口分別約達8億元、4億元、4億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