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范雨素們”和他們的老師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4-28 09:52:38


 
  人民網記者:也是一種儀式感。
 
  張慧瑜:對,大家都很開心。這是一個自我學習的過程。有的工友,比如范雨素和郭福來,很喜歡朗讀,而且富有感情。此外,他們在做文藝活動的時候會加一個詩歌朗誦,都是工友的作品。比如今年的“打工春晚”上就有他們的作品,叫《勞動者的訴說》,是大家合作完成的詩歌,在網上可以看到這個視頻。
 
  人民網記者:范雨素的文字是怎麼“煉成”的?
 
  張慧瑜:范大姐獨特的人生經歷,比如她做月嫂,抱著別人的孩子,自己的孩子成了“有媽媽的孤兒”。母親這個形象是范大姐創作的重要主題,她也很在意這個身份。
 
  人民網記者:您多久給他們布置一次作業呢?
 
  張慧瑜:他們都按照自己的狀態寫,大部分工友都不會使用電腦,用紙筆寫完後發給小付,小付錄入到電腦裡發給我。我會在講義裡體現,進行點評。比如范大姐,她其實不算寫得很多,因為她工作很忙。我們沒有強制性。
 
  人民網記者:他們的創作什麼體裁居多?聽說范大姐在寫長篇小說?
 
  張慧瑜:詩歌最多。詩歌這個形式在工人文學中也非常突出,比如餘秀華;然後就是散文,小說是非常少的,長篇小說更是鳳毛麟角。因為寫小說不僅需要對文字精准的表達能力,還需要大量的時間進行推敲。所以我聽到范大姐說要寫長篇小說的時候,是非常吃驚的。她的構想很奇特,她說要寫家人的故事,她的哥哥姐姐,你可能以為是類似《平凡的世界》的現實主義故事。其實不是,她還要寫家人的前世,她認為家人在古代有一個通靈的身份,比如她哥哥就是一個古代的詩人。她有自己的世界觀和對世界的理解。
 
  人民網記者:您現在看到這篇小說了嗎?
 
  張慧瑜:她可能寫了一段時間了,不過我還沒看到。我覺得她之前的創作,包括此次的《我是范雨素》,可能都是這部小說的一個片段。
 
  人民網記者:范大姐說您教會她寫作。從閱讀來說,她近期喜歡劉震雲的《一句頂一萬句》,這是您推薦的嗎?
 
  張慧瑜:不是我推薦的,她對80年代以來的作家都非常熟悉,可能某些程度上比我的閱讀都更“正”。
 
  人民網記者:您會給工友們推薦書嗎?
 
  張慧瑜:不會特別推薦,我會給大家讀一些文章,有的甚至是網文。比如我15年曾給大家分享了寫作者根據馮遠征的口述寫的文章《穿墻而過》,是馮遠征講自己80年代去東歐學習戲劇表演的故事。我覺得文筆非常漂亮,故事也很有意思,一個80年代的中國大學生與東歐的藝術家二、三十年的友誼。另一方面,它有歷史性,這個墻也有“冷戰”的意味,他坐著火車,從北京到莫斯科到德國。我覺得從寫作來說,語言是一方面,對社會、歷史的理解也很重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