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李克強外訪:中國正邁向新興服務性大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1-14 09:42:16


李克強出訪資料圖(來源:新華網)
  中評社北京11月14日電/總理之行體現“共”之理念

  11月9日,在成功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首腦(總理)理事會第十五次會議、中哈總理第三次定期會晤、第五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中俄總理第二十一次定期會晤後李克強總理乘專機回到北京。一周間的緊凑行程,再次為中國打造互利共贏的公共產品及其制度平台進程留下濃重一筆。

  半年前的2016年7月13日,李克強總理赴蒙古國訪問並出席在該國首都烏蘭巴托舉行的第十一屆亞歐首腦會議。此行不僅意味著李克強總理是蒙古國換屆選舉後訪問該國的第一位外國領導人,更重要的是此行敲定了中蒙政府間經貿科技聯委會、礦能和互聯互通合作委員會等機制的建立,並就中蒙間涵蓋經貿、能源、基礎設施、金融、氣候變化、媒體交流等領域合作,加大對蒙古基礎設施的投資,努力推動中國“一帶一路”和蒙古國“草原之路”發展戰略對接,並計劃在2020年實現雙邊貿易額100億美元的目標。

  我們知道作為身處內陸縱深和僅有中、俄兩個鄰國的蒙古國在蘇聯解體後,迫切渴望獲取優質的國際投資和契合蒙古國產能優勢的貿易市場,盡快融入全球化的國際政治、經濟、社會潮流當中。來自中國經濟、交通、互聯網基礎設施的支持為蒙古國的發展創造了時間和空間上的可能,極大緩解了蒙古的政治經濟復甦成本壓力。

  中蒙間的合作重點是讓蒙古國能在中國崛起的發展紅利中盡快地實現現代化發展目標,解決好結構性地區貧困問題。它基於中國對周邊環境的一種優化和重塑觀念,同樣也傳達著一種價值信號:中國主張創立的國際制度不同於以往各個歷史階段的強國,它將摒棄和駁斥強國依靠推動支配意志的秩序來塑造自身地位的思維範式,更多地強調“共發展、共盈利、共命運、共治理”的價值理念。

  此後,在9月25日開啟的中國-古巴“老朋友”之行、11月2日的中國-吉爾吉斯坦“好鄰居”交往及後來的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中的“跨亞歐牽手”,李克強總理都不斷地在這些雙邊/多邊合作交往中強調共贏理念。

  我們知道在國際合作當中,最大的困境和難題是國家間合作信息的不透明和國家實力的非對等,部分國家往往會採取追求單邊利益的政治行為並使合作關係陷入相互猜疑的囚徒困境當中。
然而,中國用自己的智慧和方式證明了這種觀念並非絕對,吉爾吉斯斯坦總統阿坦巴耶夫近日在講話中這樣評價,中國是吉爾吉斯斯坦“可信賴和依靠的鄰居,是對吉有益的鄰居”,“我們的中國鄰居樂見吉爾吉斯斯坦的繁榮,從未向吉爾吉斯斯坦提出任何政治條件,從不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吉爾吉斯斯坦”。

  由此可見中國在推動地區發展與合作時秉持的“共”之理念,它是中國構建地區乃至全球服務型大國,創造和提供國際公共產品的原則,是全球再度盛行的霍布斯對抗性政治思維和馬基雅維利霸權道德規則之外的“新意”,是對西方價值觀和話語體系的現實解構。

  不論是李克強總理在拉脫維亞“16+1合作”發表的《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中期規劃》和《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蘇州綱要》,還是在俄羅斯出席中俄總理第二十一次定期會晤聯合公報中提出的一系列中俄民生領域、能源科技領域合作,都無不透出讓雙邊/多邊各國國內民眾有更多“獲得感”,讓國家政府有更多“實在感”。

  中國解決國內經濟發展困惑時提出先富帶後富的方針,如今我們將這一理論實踐的經驗和成果在歐亞地區中部和其他欠發達區域推廣落實,而作為中國經濟支柱的基建產業、貿易產業和開始迅速發展的金融業和服務業也能從這些拉動式合作中得到惠及,李克強總理2016年內五次出訪,已經“斬獲”近1400億美元大單,把中國國際公共產品的品牌和規模推到了2.0時代,這些合作
與服務精神中所蘊含的“共”不僅是一種節奏,更是一種中國式的價值和智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