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李登輝的《餘生》:由“心理台獨”到“法理台獨”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5-24 16:28:58


新政府還沒上台,就先祭出這項“緊箍咒”,請問:這是給“學術最自由的獨立空間”嗎?
  中評社╱題:“李登輝的《餘生》:由‘心理台獨’到‘法理台獨’” 作者:黃光國(台灣),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前“總統”李登輝在今年2月中旬發表的新書《餘生》中指出,台灣現在的認同已經發展出“台灣中華民國”的意識,中華民國已經不是以往的中華民國,而是第二共和國。他主張,只要繼續保全中華民國的主權和地位,並修改憲法,讓中華民國成為新共和國,也就沒宣告台灣獨立的必要,只要把中華民國“台灣化”就好。

  “兩國論”的整體戰略

  這本書提出了“兩國論”的整體戰略。李登輝在書中表示,兩岸的戰爭應到此結束,應該更進一步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旦承認了中共,對岸就是“新的國家”,這邊就成了“舊的國家”,兩岸應該是“兩個國家”的想法才是正確的。他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1949年從中華民國分裂出來的,所以不論以前還是以後,中華民國都會一直存在,在中國大陸的則是分離出來的新國家;中華民國1949年來到台灣後,就以軍事佔領了這個島,國民黨政府有效控制了台灣,依“舊金山合約”,日本明確放棄台灣,雖沒有明言將台灣歸給誰,但從國際法觀點來看,台灣的確是中華民國的領土。

  李登輝指出,只要繼續保全中華民國主權和地位,並修改憲法內容,讓中華民國成為新共和國,也就沒宣告台獨的必要。但他說,台灣還欠缺一樣東西,就是尚未對國內外明白宣告“台灣是一個國家”,雖然有“中華民國在台灣”的說法,但還沒有“台灣是主權國家”的主張,這是必須檢討並改正的問題。

  這個戰略是非常清楚的:他希望主張獨立的綠營“稍安勿躁”,不要急著搞“法理台獨”,先搞“心理台獨”。等到大多數人已經發展出“台灣中華民國”的新的國家認同,再來“修改憲法內容”,對國內外明白宣告“台灣是一個國家”,“兩國論”就水到渠成,可以具體落實。

  同心圓史觀

  截至目前為止,綠營對於這套戰略的實踐是相當成功的。2004年陳水扁主政時期,時任的教育部長杜正勝頒佈“普通高級中學暫行課程綱要”。然而這份課綱的理論基礎卻可以追溯到1997年杜正勝發表在《當代》雜誌第120期上的一篇文章:〈一個新史觀的誕生〉。在這篇文章中,杜正勝論述了他著名的“同心圓史觀”:“第一圈是鄉土史,第二圈是台灣史,第三圈是中國史,第四圈是亞洲史,第五圈是世界史”,簡單地講,在今天台灣的歷史課本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這樣的結構,即是“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的論述順序。

  歷史對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當我們將一個人或一個民族的歷史抽去,這個人或民族自然就只剩下了空空的當下,而不具有任何內涵。因此我們可以說,歷史賦予一個人或一個民族以內涵,當一群人有著某種共同的歷史記憶時,他們就會產生彼此間的認同。

  當杜正勝故意將台灣史抽離中國史的脈絡來談時,他就已經選擇了他的意識形態和他的歷史詮釋。在這種抽離之下,人們將形成獨立的台灣史概念,進而形成獨立的台灣主體性。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自1994年台灣人認同第一次超過中國人認同以來,這個趨勢就再也沒有縮短過。

  想像的共同體

  1991年,美國民族主義學者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出版了他的名著:《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 Communities)。書中他為民族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它是一種想像的政治共同體,並且,它是被想像為本質上有限的,同時也享有主權的共同體”,在他看來,“民族以及民族主義,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文化的人造物”(culture artefacts)」。從此之後,此書就成為民族主義建構論的代表作。它對於支持台灣獨立的人們來講,可謂如獲至寶,他們從此有了更好的理論,可以擺脫台灣人與中國人在語言文化上同文同種的難題。

  吳睿人在翻譯此書的序言中指出:“沒有思想、記憶和認同的重量,台灣將永遠只是一葉浩海孤舟,任憑資本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操弄控制,反覆重演註定終將被自己和他人遺忘的種種無意義的悲劇”。

  記憶和認同,對於任何一個共同體來說都非常重要。然而它們卻不是一成不變的。相反的是,它們是可以想像的,是可以建構的。大陸經常提的“兩岸一家親”在台灣失效,其原因即在於此。在儒家文化中“親”是以血緣為連絡基礎的一種情感,但在一個想像的共同體中,血緣、語言都不再是決定認同的關鍵因素,取而代之的則是後天建構出來的內容,而這其中又以歷史記憶最為重要。

  共同體的建構

  在台灣爭議不休的“二二八”事件就是一個例子。日本在台灣殖民五十年所屠殺的台灣人遠比在二二八中死去的台灣人多得多,但是在今天台灣人(尤其是年輕人)的歷史記憶中,二二八的傷痛卻比日本殖民深刻得多。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台灣為了反抗所謂“外來政權”的國民黨,必須要特別突出“二二八事件”的歷史詮釋。

  蔡英文說:“台獨是年輕世代的天然成分”。所謂“天然成分”其實並不“天然”,它是經過了一個漫長的建構過程。綠營看準了馬英九因“外省人原罪感”而產生出的“賣台恐懼症”,針對他心理上的弱點,窮追猛打,讓他不知如何招架。這是國民黨在2016年大選全面潰敗的真正原因。這樣的潰敗讓它很難東山再起。由此觀之,綠營的這種詮釋方式與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的主張不謀而合,而由杜正勝的同心圓史觀來具體落實。

  從這個角度來看,民進黨再度執政之後,必然要進一步清洗人們心中的“中國意識”,在文化的層面上樹立“台灣的主體性”,把大陸塑造成絕對的“他者”。然而,從文化實在論(cultural realism)的角度來看,文化的切割卻比歷史的切割更為困難,為了要切割台灣跟大陸之間的“文化臍帶”,台灣必須要付出的代價必然更大。李登輝和蔡英文有這樣的能耐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