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校長教授連鼓四次掌 總理在北大講了啥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5-02 21:11:36


  中評社北京5月2日電/2016年4月15日,李克強總理考察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在北京大學召開高等教育改革創新座談會。53所在京的部屬、市屬、民辦高校和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會議。李克強在會上作重要講話。
 
  “東西文化、薈萃一堂”就是把人類文明成果為我所用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報道,教育改革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抉擇。大家都知道,這些年來我們一直強調教育優先,教育是我們國家發展的基礎,關係民族的未來。30多年前粉碎“四人幫”後,鄧小平同志複出後抓的第一件重要改革就是恢復高考,這實際上開了我們國家後來改革開放的先河。
 
  正是由於這一戰略決策,我們培養出了大批人才,包括留學生。今天我在清華、北大的一些學院、實驗室和骨幹教師交流,他們大多都是國內本科畢業後去國外留學,帶回了很多國外的前沿知識、技術和理念。我在清華校史館看到清華的校歌,其中有一句話叫“東西文化、薈萃一堂”。“東西文化、薈萃一堂”就是把人類文明成果為我所用,結合中國國情加以吸收並發揚光大。
 
  中國這30多年來改革開放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有人說是“人口紅利”。的確中國人十分勤勞,但中國人同時又富有智慧。我們正在推進經濟轉型升級,這就需要“勤勞+智慧”,需要更多依靠各類人才。
 
  中華文明幾千年生生不息,根本在於重視教育。大家都知道,我們歷史上許多聖賢,以孔子為代表都是教師。《論語》實際上是一部講學錄。老子也說過,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有人解釋說,“師資”這兩個字就是從老子那兒來的。因為有了“重教”傳統,中華文明幾千年來才得以不斷發展,薪火相傳。
 
  到了現代,“重教”仍然是我們的傳統。我去年去東北考察,在一個建築工地上看到一個農民工,50多歲了,穿著現在可能街上已經很難買到的解放鞋。我問他,你來這兒打工多久了?他說兩年了,但從來沒離開過這個工地,因為希望多加班、多掙錢。我問掙錢要幹什麼?他說,孩子考上了四川大學,要把錢攢起來供孩子上大學。我又問其他的農民工,很多人最主要的也是給孩子攢錢,盡力讓他們能夠接受較好的教育。
 
  大家想想看,中國幾億農民工,很多人就是為了自己的孩子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而外出打工。如果說這是“人口紅利”,那麼正是“重教”傳統,實際上推動形成了中國近幾十年高速發展的“人口紅利”。
 
  大學不僅是推動國家發展的動力,也是推進社會進步的力量
 
  現在我們把教育擺在優先地位,這是全社會的共識。在偏遠的鄉村,最好的房子應該都是村小學;我們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高等教育每年培養700多萬大學畢業生,還有400多萬中專生。這些方方面面的人才,就是我們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最大動力和潛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