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質量效益亟待提高。有些地方存在迎合口號、一哄而上、拔苗助長等不良傾向。譬如,硬性規定每個市縣必須設立若干數量的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孵化器數量增長之快幾乎來不及統計,已經高於“雙創”的需求,且質量良莠不齊。一些高校創業實踐存在重“量”輕“質”現象。影視製作、打字複印、網絡銷售等科技含量不高的創業搞得轟轟烈烈,且同質化傾向明顯,之後“水過地皮幹”“一地雞毛”。孵化器孵化出的多為短平快項目,真正具有顛覆性創新的卻不多。
“十三五”期間,要提質增效,著力推動“雙創”縱深發展。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打破“信息孤島”,推進“雙創”政策落地。加強對政策的簡潔化、口語化、圖片化解譯和宣傳,提高政策的可知性、可用性和人群知曉率。深入挖掘“雙創”企業和人員信息數據庫,精准匹配和推送與其行業、項目有關的政策法規,提高政策投放的精准性。專設服務窗口,建立“雙創”統一審批、服務平台,提供同步和跟蹤服務,實現“簡約化、省時間、低費用”,提高“雙創”政策的轉化率。
二是加強風險意識教育,正確引導創新創業。創業有風險,輔導很重要。一方面要防範輿論片面引導,另一方面要建立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多層次、多渠道的創業教育體系,鼓勵社會力量發展創業服務機構,讓更多具備創業經歷和創新思維的導師從事創業教育和風險宣傳,讓公眾和從業人員認識到“雙創”中存在的風險。
三是多措並舉,提升創新創業質量。加大政府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的力度,帶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創新創業。支持科研院校與創新創業企業建立常態化交流機制,營造產學研一體化的“雙創”生態系統,既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又提升創業的科技含量。鼓勵上市公司、傳統企業依托自身資源發展加速器,在促進創新成果轉化和價值實現的同時,推動傳統產業和實體經濟+互聯網,催生新的增長點,加快傳統產業和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後方支援記者 臧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