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華文化復興與兩岸文化發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1-17 09:39:05


  中評社北京11月17日電/《中華文化復興與兩岸文化發展》 作者:彭立忠  台灣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壹、前言

  什麼是文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什麼可作為中華文化的表徵?中華文化為何需要復興?文化復興與兩岸關係又有怎樣的連結? 這些問題是本文要一一檢視分析的。

  “文化”一詞在中文可以用“文治教化”或“人文化成”來分別化約, 西方相關的對應概念則是拉丁文Cultura,有耕種、居住、練習、敬神諸義,蘊含通過人為的努力擺脫自然狀態之意。文化的指涉分類繁多,不容盡舉,約而言之可用“人對自然的改造,所留下的痕跡”來概括之。

  若析而論之,文化有其藝術成就的表現,但是藝術成就不全等於文化;文化有其飲食日用的需求,但是飲食日用不全等於文化;文化有其典章制度的建構,但是典章制度不全等於文化;文化有其思想人文的傳承,但是思想人文的傳承不全等於文化;文化有其生活器物的創作,但是生活器物不全等於文化;文化有其動靜相容的體現,但是運動或樂舞不全等於文化;所謂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文與武本是相對的概念,但是武事、武術、武功也可以被視作一種文化現象。故文化的載體不能脫離當代生活著的人,文化不是供後人憑弔的器物文獻或是考古死物。對我個人而言,文化即是文武兼備的“士”,文化即是生活,文化即是實踐,文化是(本段定義)上述所有的綜合,再加上一份心靈的沈澱,那份心靈的沈澱代表著品味。

  貳、中華文化與文化復興

  中華文化是什麼?該如何指涉與代表?華夏大地鬱鬱乎文哉已數千年,人文積澱何其深厚,如何能以特稱代指全稱?中華文化在我輩出生前即已俱存,我輩窮己一生精力也難以鑽研透徹或涵泳傳承,但身處華夏文化圈,必然具有華夏之文化趣味,雖說不解中華文化之全貌,卻又能彰顯繼承其中的紛雜與奧妙。今日談到中華文化為何要提“復興”?是否中華文化已衰頹,又從何時開始凋零?既言文化復興,又有那些具體的事物需要復興?

  百年前孫中山先生揭櫫三民主義創建“中華民國”,他在〈民族主義〉中即對於中華文化的特色作了闡釋,他認為中華是聲教文明之邦,“中國自秦漢而後,都是一個民族造成一個國家”,中華文化的特性是王道文化,愛好和平,濟弱扶傾,以不講打為好的道德觀。他表示:“民族是由於天然力造成的,國家是用武力造成的。”〈民族主義第一講〉“大凡一個國家所以能夠強盛的原故,起初的時候都是由於武力發展,繼之以種種文化的發揚,便能成功。但是要維持民族和國家的長久地位,還有道德問題,有了很好的道德,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民族主義第六講〉他宣稱中國曾經被蒙元及滿清征服,但是中國民族因為道德高尚,所以終能同化異族,因此當中國處於積弱受壓迫的地位時,要想恢復民族的地位,除了國人需要團結,更需要將固有的舊道德恢復起來,所以他在〈民族主義第六講〉中列舉中華文化的道德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並對此“八德”作了新的詮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