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亞太政經變局與兩岸關係的變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1-27 00:52:58


 
  3、亞太政經分離格局越加明顯,安全靠美國,經濟發展靠中國。

  在地緣經濟主導下,亞太、特別是東亞地區的經濟發展很快,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據瑞士銀行預測,即使中國的經濟增速放緩,但未來10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可能仍將增加到平均30%④。而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在華盛頓參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年會期間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根據IMF的測算,2014年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7.8%,美國則為15.3%,中美是維護世界經濟增長和穩定的兩大支柱。⑤

  在東亞地區,中國已經成為幾乎所有國家最大交易夥伴國;目前中國是全球120個國家最大的交易夥伴,70多個國家的最大出口市場。據台灣媒體披露,近十年亞洲除了區內貿易額由八千億美元大增為三兆美元,亞洲鄰近國家都以大陸取代日本作為主要出口市場⑥。以韓國為例,2014年,韓國連續兩年成為中國的最大進口對象國。2014年中國的進口中韓國所佔的比重為9.7%。之後是日本(8.3%)、美國(7.8%)、德國(5.3%)。韓國全體出口額中對中國出口額佔的比率從1991年的1.4%擴大到2014年的25.4%。2014年、韓國對G3(美國、日本、歐洲)出口的比重僅為30.4%。⑦不僅韓國如此,其他東南亞國家也基本如此。可以說,與中國建立緊密的經濟關係,已經成為亞洲國家發展的必然選擇。

  所謂安全靠美國,其實說穿了就是冷戰體系的一種延續。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儘管美國在亞洲建立了美日同盟、美韓同盟等,但其影響卻已經遠遠不如冷戰時期那麼大了。由於現實原因,美國主導的東南亞條約組織已經破碎,今天美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關係遠非從前那麼密切,除了個別國家欲借美國之手牽制中國,在南海爭端中謀取利益之外,美國已經很難主導東南亞國家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了。

  美國力不從心,首先是由於自身經濟衰退,無法像當年那樣大手筆向其冷戰夥伴提供資金、技術和市場,同盟出現裂痕。

  其次是處於前沿的東南亞國家出現明確的反對聲音,今日的東盟與中國關係空前緊密,與中國敵對是自斷生機。如越南“東海研究基金會”執行主任陳長水(Tran Truong Thuy)日前在華府表示,多數東盟國家不願被拖入美中戰略之爭而不得不選邊。⑧

   第三,海峽兩岸關係得到極大的改善,和平發展已經成為兩岸關係的主題,台灣也不再是針對中國大陸的“不沉航母”,台灣的地緣政治意義在不斷減弱。

  第四,是東亞國家也非當年冷戰時鐵板一塊,日、韓兩國均與中國有著密切與巨量的經濟利益關係,很難想像誰能付得起破壞這種關係的巨大代價。韓國對與中國敵對表現出明顯的反對,韓國學者公開表示,永遠不會與中國為敵。

  由於美國本身的衰落,在資金、技術和市場不能滿足夥伴國需求之後,其所能夠做到的,不過是以航母、軍演等軍事手段來壯威而已。而隨著中國國力軍力的不斷發展提升,這種手段的效果也在不斷遞減。

   4、美日軍事同盟強化,日本借機實現所謂“正常國家”和突破“和平憲法”的約束。成為亞太地區新的不穩定因素。

  以新的美日安保協議修訂為指標,美國對日本全面鬆綁,在日本國會通過安保法案後,日本事實上已經打破戰後和平憲法的制約。美國意圖很明顯,就是從戰略一線收縮,不直接與同為核大國及太空國家的中國衝突,將日本推上第一線,由日本在前面充當制約中國的主角。

  日本這樣做,當然也有自己的盤算:首先,是衝破和平憲法的約束,將日本的軍事工業力量釋放出來,以重振日本的裝備業和製造業,以此拉動停滯多年的經濟。其次,是使日本恢復為所謂“正常國家”,使武裝部隊擺脫“自衛”的約束,可以再次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實力,學習美國,以武力為先導,獲取經濟利益。第三,是借機迫使美國和歐洲轉移高新軍事科技,讓日本重新武裝,以制約中國的和平發展。

  從近期日本積極參與南海問題爭議,向南海爭議國提供軍援,舉行聯合軍演,武裝巡邏南海,參與歐洲的導彈計劃等,可以看出日本未來的動向。對此,美國也了然於胸,在支持日本自衛隊轉型為“國防軍”,可“隨時隨地”協同美軍行動的同時,於“歷史認識”及“核武開發”兩道問題中,為日本設下“紅線”。

  應該說,今天日本的政治與安保政策,是一種十分危險的政策。在這種危險政策的指導下,未來南海爭端當事國在美日的誤導和鼓勵下,可能會更加任性行事,有可能導致南海發生武力衝突。

  從以上幾個方面,我們不難發現今天的亞太地區已經出現明顯的政經分化發展狀態,是走地緣經濟的和平發展道路還是走地緣政治的對抗與爭鬥之路,正在檢驗亞洲地區領導人的政治智慧。

  亞太格局變化對台灣及兩岸關係的影響

  亞太風雲變幻,海峽波瀾起伏。亞太大氣候勢將影響兩岸關係的小氣候,兩岸關係勢必進入矛盾多發期。

  今年下半年,台灣步入選舉的高潮階段。馬政府執政7年多來,雖然穩定了兩岸關係,兩岸關係進入到和平發展期,但由於未能在思想和史觀教育上撥亂反正,清除台獨思想體系的影響和流毒;對與大陸的接觸發展也僅限於經濟層面,在政治層面上畏縮不前,兩岸無法就雙方共同面對的政治難題開展接觸商談;在安全防衛上更是將大陸視為第一假想敵,以敵對思維處理兩岸軍事安全關係;同時在未來台灣的發展方向上,遲疑不定,不敢果斷地把握與大陸全面合作,共同發展創新的機會,導致錯失發展良機。加上執政乏力,內部的生產與分配均出現嚴重問題,造成島內人心渙散、找不到方向。面對大陸勢不可擋的崛起勢頭,全社會焦慮感、失落感嚴重,在部分媒體和反對黨的惡意引導下,一些人將之簡單歸咎於大陸的打壓,完全無視客觀現實。台灣社會近年來各種公運學運不斷,社會陷於動盪,思想混亂;於此同時,島內台獨勢力錯估亞太政治安全局勢的變化,以為能重回冷戰格局,台灣有獨立的機會,這無疑打錯了算盤。

  從思想源頭上看,兩岸在思維模式上存在很大差距:台灣朝野至今難以擺脫冷戰思維,停留在冷戰格局的地緣政治模式中,在政策上對大陸不能準確定位,視為“機遇與威脅並存”;有學者將其解讀為在經濟上是“機遇大於威脅”,而政治上則是“威脅大於機遇”。安全上繼續依賴美國的軍售與保護,期望美國介入來制衡大陸,以“維持現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