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觀點:八年抗戰 正面與敵後戰場均不可或缺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8-06 10:43:05


 
  1938.11-1943.1:正面戰場持續抵抗,但其積極作用逐漸下降,敵後戰場吸引在華日軍的大部分兵力,逐漸成為抗擊日軍的中流砥柱。

  在戰略防禦階段,正面戰場的中國軍隊雖然受到很大損失,但在戰略相持階段到來時仍然堅持作戰。從1938年11月至1943年1月,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相繼發動了南昌會戰、隨棗會戰、長沙會戰、桂南會戰、棗宜會戰、中條山會戰等一系列大會戰。正面戰場對日軍進行了有力的抵抗,取得了昆侖關等地作戰的勝利,牽制和消耗了部分日軍,並在戰略上配合了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反“掃蕩”作戰。除了在國內作戰,中國遠征軍赴緬甸同日軍作戰,使得日軍在此階段沒有取得很大的進展。同時,國民黨軍隊中也湧現出了像張自忠和戴安瀾那樣為國捐軀的抗日英雄。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以後,日本改變了對國民黨政府的作戰方針,即從軍事打擊為主、政治誘降為輔轉變為政治打擊為主、軍事打擊為輔。國民黨政府在表明堅持持久抗戰的同時,也沒有忘記剿滅共產黨。1938年12月,汪精衛集團公開叛國,受到了中國人民的強烈譴責和堅決反對。1939年1月,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召開,確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針。這也體現出國民黨政府已將主要精力用於限制和打擊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對抗戰在全局上基本實行保守的收縮戰略,以便保存實力,製造反共“摩擦”事件。從戰略戰術方面來看,雖然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發動了有限的、局部的攻勢,但是這種攻勢在1940年以後逐漸被消極抗戰所代替。尤其是1939年9月歐洲戰爭爆發和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蔣介石把抗戰勝利的希望寄托於國際的力量,而逐漸放棄了國內抗戰的積極努力。可見,在此期間正面戰場的進攻一直處於被動態勢。

  與此相反,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全面抗戰路線和正確的戰略方針。在戰略相持階段,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和敵後抗日根據地日益發展壯大。到1940年底,人民抗日武裝部隊發展到50萬人,在華北、華中、華南創建了16塊革命根據地。如果算上中共中央所在的陝甘寧邊區,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已經擁有1億人口。即使在日軍出動大量兵力對敵後抗日根據地實行大“掃蕩”的艱難時期,共產黨帶領敵後人民堅持游擊戰,削弱敵人、保存自己的實力,逐漸改變敵強我弱的態勢。實際上,正是因為敵後戰爭吸引了在華日軍大部分兵力,使得正面戰場的壓力逐漸減輕了。以上事實足以證明,在相持階段正面戰場作戰逐漸消極,而敵後戰場則成為打擊和消滅日軍的主力。

  1943.2-1945.8:正面戰場的消極作用遠遠大於其積極作用,敵後戰場開始發揮著領導和示範作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