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副教授廖舜右。(中評社 林谷隆攝) |
中評社台中5月31日電(記者 林谷隆)台灣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副教授廖舜右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中美兩強權力板塊摩擦的邊緣地帶,未來幾年將集中於南海、東海及台灣海峽。如果中美在這三個地區同時發生高密度的對峙,就存在戰爭爆發的可能性。
廖舜右說,就現階段的觀察,中美地緣對峙似乎呈現一種具有間距與時差的模式,因此爆發戰爭的機率不高。同時,目前中國在選擇與美國較勁的場域方面,似乎應迴避美國明顯的軍事優勢,而考慮邊際效益更高、不對稱策略更有效的經貿領域。屆時,南海問題將可塵埃落定,不解而決。
廖舜右強調,對中美兩國而言,某種程度上均屬於被動在南海投入資源,同時為避免在軍事試探間發生“意外之戰”,對於目前的緊張情勢,中美兩國在未來幾個月可能會形成軍事互動默契。廖舜右提到,目前的主要觀察點,在於中國認為南海永暑礁附近12海哩是中國領海與領空範圍,而美方不承認中國有關人工島礁具有12海哩的主權訴求。因此,短期內中美兩國在此區域的國家意志與能力展示,以這12海哩範圍是否發生“穿越”(美方觀點)或“侵入”(中方觀點)事件,即可初步判斷雙方實際的意圖與能力。
廖舜右認為,近期中美兩國在南海的軍事較勁,可從“結構與板塊的趨勢”、“意志與能力的對抗”、“地緣摩擦的循環模式”及“戰場投入的選擇”四個面向加以討論。
“結構與板塊的趨勢”使然
廖舜右提到,南海衝突其實就是中美權力板塊衝擊的結果。從現實角度來談,中美兩個大國有合作意願、希望建立新型大國關係。然而,從歷史發展來看,過去從來沒有霸權與挑戰者,能在不發動戰爭的狀態下完成權力排序的交接。廖舜右認為,現階段就是處於挑戰者出現的年代。在可預測的未來,中美兩國可能會出現國力或國際地位在排序上的變化,因此南海議題並不是瞬間升溫,而是美國衰退、中國崛起的較勁結果,而非衝突的起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