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7日電/國資委的改革方案已經擺上了最高決策層的案頭。
擁有近30個司局、300多個處室的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國資委”),十多年為解決國有資產管理“九龍治水”的局面而成立,對國企脫貧改制居功至偉,如今卻被一些人詬病為阻礙國企經營的屏障。
財經國家周刊稱,知情人士透露,中央有意“深度調整”的國資委相關機構和人員的幅度不小,其難度之大,不亞於國企改革本身。
對此,國資委給自己開出了三個方子:一是真正回歸“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的角色;二是借此輪改革的反腐之勢,強化監事會對國企領導班子的監督職能,成為類似銀監會的外部監管機構;三是走類似中央匯金公司的國有獨資投資公司路徑,從管資產變為管資本。
然而這三項職能,國資委似乎放棄哪一個都不容易。
“頂層設計對此爭議也大,但這個問題繞不開。”財政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國資委的改革方案已經擺上了最高決策層的案頭。
回歸股東角色
去年以來,國資委曾大力推進簡政放權。自國務院出台《關於取消和調整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的決定》,國資委就開始擬定新一批需要取消和下放的審批權限,內容涉及董事會選聘、薪酬管理、國企股權激勵的審核備案權等方面。
“而實際上,我們每天的工作量並未減少。”北京市國資委相關人士說,一方面國企大多對審批產生了依賴,以避免風險為由,仍舊將文件一批批上報;另一方面,國資委多年來審批範圍悄然膨脹,早已不在白紙黑字中。“不久前就有部門在審批某國企2015年戰略規劃,遠超出了權責範圍”。
|